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党 建
全部 |党 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今天,党建网微平台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同学习。 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  ——2018年4月1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总结运用好党积累的伟大斗争经验,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2022年7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  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抓紧工作,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敢于闯关夺隘、攻城拔寨。遇到重大风险挑战、重大工作困难、重大矛盾斗争,要第一时间进行研究、拿出预案、推动工作,决不能回避、绕着道走,更不能胆怯、惧怕。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  ——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切实落实保安全、护稳定各项措施,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2020年11月3日,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7日
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张荣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加深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2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我们党的一大创举  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这是因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怎么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我们党也经历了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同时也深入地探讨了党的建设道路的问题。他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特殊社会实际出发,看到了在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党的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和艰巨性,并提出了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同时也重视从组织上建设党,把加强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建设的突出地位的建党路线,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和问题。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又成为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目标要求和任务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他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继续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把我们党建设好。” 2018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  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再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更为重要的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呈现出新的局面。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在我们党历史上,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提出了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要求。198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农村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提出“要从严治党,坚决反对那种讲面子不讲真理,讲人情不讲原则,讲派性不惜牺牲党性的腐朽作风”,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从严治党”。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并对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要全面从严治党,并上升到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高度,是因为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坚决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但这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从党的十九大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看,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的党员干部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的占百分之八十九点八。所以,要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查处的重点对象,把那些在党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敬畏、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实践一再告诫我们,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紧抓不放,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局面,把党的建设的这项伟大创举推向新境界。  第一,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建设放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中去考虑,这是对党的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把党的建设放到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中去谋划,更体现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1949年,毛泽东同志把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喻为“进京赶考”,并坚定地表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执政70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考试是合格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之无愧的。尤其是新时代的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我们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牢记这场考试远没有结束。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党一定要增强“赶考”意识,既要有“赶”的紧迫感、危机感,又要有“考”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往往是灾难性的、颠覆性的。我们要汲取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历史教训,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第三,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历史和现实证明,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是一个固步自封、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的政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一个要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如何使党内部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如何不断防范被瓦解、被分化的危险,就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继续发扬彻底革命精神,真刀真枪解决自身的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第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要通过领导发展,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定要使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使群众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有所增加。这样才能使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全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要求的,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来源:党建网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7日
从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看如何涵养坚强党性聂文婷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切缅怀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们的崇高人格风范也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的必修课。    一、在砥砺理想信念中锤炼坚强党性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对党员干部来说,是有坚定理想信念,还是追求功利私欲,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而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人格风范,正是蕴藏于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中。  坚定信仰不动摇。毛泽东曾自信地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 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为寻求救国济世的方案,周恩来反复推求比较,最终确定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并笃信:“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刘少奇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所以将共产主义事业当作“终身事业”。朱德立志与旧秩序决裂,千里寻党,后又亲笔写下“革命到底”以明志。邓小平早在苏联留学期间就许下誓言:我愿“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入党之后,陈云便立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要专干革命。”无论选择理想,抑或坚守信仰,老一辈革命家用充满荣光的一生践行了“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的承诺。        坚定信念不变色。老一辈革命家大多出身富裕家庭,也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的已经谋得理想职业,完全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但他们为什么仍要坚定地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能够始终如一?对此,陈云曾说:“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这些真正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入党、参加革命,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为了帮助百姓脱离苦海。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从要解决“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到要改造中国和世界,使得“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老一辈革命家不惧艰难险阻,不惜流血牺牲,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仰,而这种坚持,最终也铸就了他们担当伟业、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以德服人的崇高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就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当作一辈子的事,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成就精彩人生。    二、在不懈奋斗中锻造崇高人格风范  奋斗,蕴含于老一辈革命家毕生的壮阔实践之中。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在不懈奋斗中,老一辈革命家树立起崇高的人格风范。  敢于担当的主动精神。是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衡量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试金石。老一辈革命家正是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1945年抗战结束后,面对蒋介石重庆谈判的邀请,毛泽东经过慎重考虑,坚持认为:“重庆是可以去,必须去。”风险之大须以“弥天大勇”来担当,一句简单却坚决的表达,体现了一位领袖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的担当与格局。      严守纪律的大局观念。共产党人旗帜鲜明讲政治,既要保持政治定力,不放弃自己符合实际的主张,更要恪守政治纪律,牢记“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之理。革命征程中,邓小平曾在中央苏区蒙难含冤,曾在太行山上煎熬搏斗,也曾因坚持正义而“三起三落”,但他始终胸怀大局,豁达乐观,不坠青云之志。每次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都以顽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心底无私为党工作,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对原则的坚守、对大局的维护。  清正廉洁的公仆意识。老一辈革命家深知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始终奉行“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的原则。当收到家乡父老寄来的土特产后,周恩来当即回信寄去100元钱,并随信附一份《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如此“艺术”拒礼,既考虑到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又展现出共产党人廉洁自守的崇高境界。陈云曾对子女“约法三章”,教育他们要清白做人、低调行事、不搞特殊、不事浮华。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这正是老一辈革命家铮铮铁骨见清廉的风范。  高尚纯洁的道德操守。老一辈革命家是修身立德的典范。朱德平易近人,杨得志上将在回忆土地革命时期自己的军旅生涯时曾说:“朱德军长平时对人很好,有说有笑,从来没见他发过脾气,骂过人,什么也难不着他,我们都把他当父母看待。”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可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风范和风度,更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道德风范。正是因为有无数“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共产党人,才构筑起了属于中国共产党的道德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共产党人要做起而行之的奋斗者,在摸爬滚打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真抓实干中发扬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在奋发有为中清廉自守、怀德自重,以强大人格力量锻造坚强党性。    三、在弘扬优良作风中滋养坚强党性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形成了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形成并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过程,也是滋养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强党性的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老一辈革命家是创立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典范。毛泽东始终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929年,为纠正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指出:“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后,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和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明确阐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经过整风运动,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全党确立起来,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接续传承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周恩来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1958年7月,周恩来来到广东新会视察。一到新会,他便叮嘱地方负责人:“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在礼堂作报告时,群众很热情却被拦在会场门外,见状,他笑问:“为什么把我同人民群众隔开来?”周恩来曾谈到,“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其中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跟随老一辈革命家的步伐,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以此赢得民心、赢得时代,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坚定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针对此前中央和地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毛泽东指出:“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透过如此毫不隐晦的自我批评,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勇于担当、善于负责之勇气,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之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自觉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不断躬身自省、检视自身,改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  真学深悟,才能笃定力行;正心明道,方能行稳致远。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人格风范,就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共产党人要涵养坚强党性,就要在砥砺理想信念中加强政治历练,在不懈奋斗中加强实践锻炼,在弘扬优良作风中加强品质淬炼,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再立新功!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来源:2022第8期《党建》杂志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7日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5集纪录片《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该片以宏阔的视野,讲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再次诠释了这场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  反映南昌起义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而且视角多样。在纪念南昌起义爆发95周年的当下,如何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叙述好,是个难题。据悉,《八一南昌起义》摄制组怀着对人民军队的深厚感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筹划,在认真研读南昌起义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访权威专家学者及朱德、贺龙等起义领导人的后人,千方百计地搜集挖掘鲜为人知的宝贵史料。难能可贵的是,摄制组寻找到了粟裕、萧克等南昌起义亲历者珍贵的原始声音、影像资料,增添了该片的可信度和观赏性。  《八一南昌起义》以独特的视角,用“风云突变”“云集九江”“枪声响起”“英勇转战”“会师井冈”5个篇章生动再现了这场伟大起义。该片用大量翔实的文献和影像资料解答了一系列问题:面对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挥舞屠刀血腥杀戮的暴行时,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在众多城市中,起义为什么会在南昌爆发,并成为打响第一枪的地方?这其中经历了哪些决策过程?为什么当时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贺龙,担任了起义总指挥?为什么起义定在凌晨?为什么后来提前两个小时举行起义?为什么在没有友军支援、没有兵员补充、没有弹药补给的情况下,起义部队要长途远征广东?当起义部队南下广东、转战湘赣后,朱德如何保存起义部队最后的火种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八一南昌起义》真实客观地向观众呈现了南昌起义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真实反映了南昌起义的时代背景和残酷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努力还原了南昌起义从筹划、发动、胜利,到南下受挫,再走向新胜利的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该片生动阐释了南昌起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此外,该片还展现了一大批珍贵历史档案——  贺龙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名义发表的《告第二方面军全体官兵书》:“照得本部各军,富余革命精神。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转战千里来粤,只求主义实行……”这篇文献开宗明义地讲清楚我们起义部队是要干什么,向大家声明军纪。  1927年1月24日,担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刘伯承在泸州发布的《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布告》,告示全体军民要听从指挥、服从整顿。泸州、顺庆起义在军阀的围剿分化下失败,却为之后共产党人发动武装暴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周恩来在起义部队处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向党中央撰写的《向潮汕进军的问题》的报告。  刘伯承亲手绘制的“由南昌到广东经过路线略图”。地图清晰而详细地标注了江西、福建、广东以及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可能经过的城市和道路,有些地方还用小数字标明了距离。  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时,捐款给起义部队的收条以及回信。南昌起义胜利后,南昌各界人士掀起慰问热潮。收条的内容是:“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回信的内容为:“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11军与20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代为分发。”  1933年《红色中华》刊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每年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的相关文章。  1949年3月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  该片在表现形式上与往期《国家记忆》栏目的纪录片有所不同,把主讲人出镜解说变成不出镜解说,主讲人的画面空间变成档案文献资料展示。这种处理方式让鲜活的文物档案说话,增添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及历史厚重感。  5集纪录片在对南昌起义作全景式展现的同时,突出了南昌起义功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功在风云激荡炼初心、浴血荣光铸军魂;展现了“听党指挥,坚定信念”是人民军队建军大业基石的主题;彰显了新时代的人民军队肩负使命踏峥嵘、百炼成钢建伟业——八一军旗,屹立不倒!八一精神,永放光芒!  纵观纪录片《八一南昌起义》全片,其史实准确,表述公正客观,是融史料文献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纪录片,值得细细品味。(作者:褚银)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入敌后把它的逃路截断,定叫它首尾难顾无法增援。  痛歼敌人在今晚,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这是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中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唱段,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回荡长城内外。在我小时候看过的许多革命题材经典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奇袭白虎团》。今年年初,我去现场观看了经山东省京剧院第三次复排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深切地感悟到经典作品之所以能经得起岁月的沉淀磨砺,既是因其代代相承、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也是因其穿越时空、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   传奇的剧情  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根据人物原型杨育才的英雄事迹,参照《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执笔,后经编剧孙秋潮进行了艺术再加工的战争类题材现代京剧剧作。  1958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提议创作一部表现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剧作,向祖国和人民献礼。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正是受周总理的提议启发,创作完成了这部传世之作的最早版本。  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撤军回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大连、青岛等地巡演,“最可爱的人”演“最可爱的戏”,广受观众好评。同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并入山东省京剧团。之后,在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支持下,山东省京剧团对《奇袭白虎团》剧作进行重新打造,并于1964年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引起热烈反响。1964年8月,毛泽东观看了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奇袭白虎团》,亲切地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关切地询问了战斗英雄原型的情况。  1972年,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引起轰动。1990年,山东省京剧团正式更名为山东省京剧院。山东省京剧院曾于1993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复排《奇袭白虎团》。2020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山东省京剧院第三次复排该剧作,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段伟大而光荣的英雄史。  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原型发生在抗美援朝的金城战役期间。1953年7月13日,第68军第203师第607团侦察班在副排长杨育才的带领下,化装成美军顾问及护送的南朝鲜兵,巧妙通过多道岗哨,冲破南朝鲜军增援部队阻拦,迅速插至南朝鲜军白虎团团部附近,突袭白虎团团部,歼敌一部,缴获了白虎团团旗,捣毁了该团指挥系统,使部署于周围的南朝鲜军失去指挥,打乱了南朝鲜军防御体系,为志愿军第203师顺利完成金城战役第一步作战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该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杨育才个人被志愿军首长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育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该剧作以战斗英雄杨育才的故事为蓝本进行艺术创作,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严伟才率领侦察班,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和当地群众的协助下,乔装改扮,直插敌人心脏,摧毁“白虎团”团部,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策应主力部队,为夺取金城战役的全线胜利创造了条件。该剧真实地描绘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勠力同心,同朝鲜人民群众鱼水相依,战无不胜的人民战争历史画卷。   铿锵的语言  《奇袭白虎团》13位主演演员的表演各有特色。正面角色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的唱腔唱词,气息稳健流畅、音色高亢嘹亮,情动于中,如行云流水,且文武双全,个个都有绝招,突出了“最可爱的人”的可爱、英勇、机智、沉着,令人提神振气,产生强烈共鸣。即便是反派角色的表演也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奇袭白虎团》无论唱词还是说白,均以明快活泼的诗歌化语言,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优美多变的韵律,让人印象深刻。在语言唱腔艺术上,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人物性格突出,身份得当。  军事指挥员语言朴素平实,和蔼可亲。剧中的王团长军事部署严密,指挥艺术娴熟,一声号令排山倒海,“全军上下齐动员,急待任务把敌歼”;知己知彼,准确判断敌我形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炮弹安上眼睛狠狠地打”;关键时刻,告诫下级指挥员“兵贵神速莫迟缓,要准时捣毁它的指挥机关”。关政委善于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启发引导战士“不打无准备之仗”;激励战士对党要忠心赤胆,“革命者就应该气冲霄汉,毛主席的教导要谨记心间。纸老虎要当真虎打,千斤要当万斤担”;时刻准备打仗,不对敌人抱任何幻想,让“敌人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战场上它同样得不到!”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员高瞻远瞩、雷厉风行的高超指挥艺术。  战地指战员语言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战地指战员久经战火的洗礼,其语言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同志们一路纷纷来争辩,只因为美帝真打假和谈。”通过争辩认识到对敌人的任何幻想都是没有用的,“美帝国主义惯用真战争假和平的两手来对付世界人民”“敌人是不会自动放下武器的”。对付敌人只能用战斗来解决问题,枪杆子里面有真理,“打败美帝野心狼!”体现出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斗争艺术。“弹上膛,刀磨亮,杀敌豪情满营房。单等冲锋号角响,尖刀直插敌胸膛。”这些提神振气的语言,突出地表现了战地指战员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朝鲜人民群众语言温和友善,热情主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过来了,朝鲜人民“男女老少尽开颜”。志愿军侦察员与朝鲜人民载歌载舞,“中朝友谊花朵是鲜血来浇灌”。中朝人民友谊万古长青,“鸭绿江,白头山,唇齿相依,休戚相关。两国同饮一江水,两岸青山一脉连。”这些热情洋溢的语言,形象地塑造了中朝人民团结友爱、并肩战斗的鱼水情深。  美李匪军语言阴险毒辣,卑劣凶残。美国顾问欺骗朝鲜人民“我们美国人是来帮助你们统一国土,还给你们带来了和平、民主、自由和幸福”。面对朝鲜人民的反抗,美国顾问凶相毕露叫嚣“我提醒你们:一个军人应该知道怎样去对付他们”,暗示白虎团团长命令李匪兵“把村里的房子烧掉,赶他们抢修公路”。在花言巧语被揭穿后,美国顾问示意白虎团团长枪杀崔大娘,镇压朝鲜人民的反抗,敌人的丑态终于彻底暴露。这些尔虞我诈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美李强盗匪徒的虚伪、残忍和腐朽的纸老虎本性。   优美的舞蹈  《奇袭白虎团》全剧最为人称道、最令人难忘的是其中的武戏和身段表演,既体现了古典戏剧的精华,又在现代京剧创作中形成新的创造。该剧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运用京剧传统表演程式和身段表现现代战争,充分运用和发挥了京剧武戏中翻腾跌扑的程式和技巧,还吸收了芭蕾的舞姿加以综合。该剧活用传统程式,灵活运用古典戏曲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表演技法,生动刻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和侦察、行军、作战等军事活动,通过奇袭白虎团这一经典战例表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突出中朝人民勠力同心、坚持斗争、英勇顽强打败美帝野心狼这一反侵略主题。全剧舞蹈场面包括中朝军民大联欢舞蹈、侦察舞蹈、行军舞蹈、战斗舞蹈等。  在第一场战斗友谊中,侦察小分队与朝鲜群众联欢的舞蹈场面优美祥和、热情奔放,富有朝鲜民族舞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艺术的表现力。  在第三场侦察中,侦察舞蹈贯穿始终,将侦察员机智勇敢以新的手眼身法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取得热烈的艺术效果。当侦察到美李匪军火烧安平里的消息,侦察小分队群情激愤,感同身受、同仇敌忾。  第六场插入敌后和第八场带路越险中的行军舞蹈,是全剧的重点和难点,以高难度的舞蹈来表现任务的艰巨性和克服困难的严重程度,在跨越钢丝网、穿过地雷区、攀山越崖、飞越深涧等场次中,无论是扮演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演员还是扮演美李匪军的演员,都通过新颖、轻巧、精准的肢体语言,绘制了京剧舞台上激越壮美的艺术情景,塑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足智多谋的英雄形象,反衬出美李匪军的狡诈凶残,通过舞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在第九场奇袭匪巢中,侦察队员们的战斗舞蹈,以舞美的设计来表达激烈的战斗场景。整个场景广阔凝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场感,即便置于当下也毫无陈旧感和审美上的违和。  另外,该剧的配乐也颇堪称道。序幕和尾声中,《国际歌》的悠扬乐调适时响起,令观众激情高涨,掀起情感共鸣。第一场战斗友谊中的中朝军民大联欢,在展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深情厚谊时采用的《桔梗谣》乐曲,让许多观众热泪盈眶,升华了美好的情感。  全剧节奏明快,在悠扬乐曲的烘托下,将军事动作与舞蹈元素、京剧身段与武戏打斗融于一体,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正义之师、胜利之师,是为人民而战、为信仰而战、为真理与正义而战,所以能够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总是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  作为一部波澜壮阔的武剧,《奇袭白虎团》不仅艺术成就卓越,而且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笔者家里的老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68军服役期间,就曾现场聆听过战斗英雄杨育才所作的奇袭白虎团事迹的报告,老人谈及往事,仍然记忆犹新,心潮澎湃,壮心不已。今天,经典剧作《奇袭白虎团》依然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者:司春燕)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
作者:张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说:‘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贼’,自我革命意志就会衰退,就会违背初心、忘记使命,就会突破纪律底线甚至违法犯罪。”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是有形的,而“心中贼”是无形的;有形的敌人让人警觉,无形的敌人却容易使人麻痹。不少“落马”干部也曾经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横刀立马”,但最终却在与私心杂念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初心使命淡化,忘了戒惧、失了气节、丢了信仰,陷入腐化之路。  心中有“贼”,“行”上就会走偏。心中有了懈怠的“贼”,行动上就会“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甘心做安稳官、太平官,失掉了斗争和担当精神;心中有了投机的“贼”,就会碰到问题患得患失、讳疾忌医,为个人考虑得多、为群众考虑得少,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心中有了骄奢淫逸的“贼”,就被贪欲迷乱了心智、扭曲了行为、突破了底线,逐渐滑向堕落的深渊……  思想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松一尺。党员干部必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因此,要时刻秉持敬畏心。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四有”书记谷文昌常对身边人说:“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谷文昌去世后,爱人按他生前交代,拆除家里电话上交,“活着因公使用,死后还给国家”。一部电话映初心,只有对权力心怀敬畏,才能两袖清风来去;只有对人民心怀敬畏,群众心头才有一份敬爱。谷文昌同志身后被称作“谷公”,至今被当地群众铭记于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党员、干部唯有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才能行稳致远,走好从政路、人生路。  要时刻秉持公心。“不私,而天下自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上山种树,“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面对不解,他一句“有人说我是自讨苦吃,其实你们不知道我有多快乐”,令人动容。杨善洲的“乐”,是共产党人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的“乐”,是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幸福的“乐”,无数优秀共产党人以“先忧后乐”的实践证明,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小我”走向“大我”。  破“心中贼”是共产党人必须修好的“心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到实践中。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自己的“心”置于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在千锤百炼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努力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展现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张璁)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
 作者:郑海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些优秀共产党员身上,无不体现着忠诚老实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魅力。新时代共产党人只有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把忠诚老实作为人生信条,才能立得稳、行得远。  老老实实坚守初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唯有时时自重自省,常常自我修炼,多下笨功夫,少耍小聪明。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个人“小算盘”打得响,为了个人私利做虚功、拉关系、搞逢迎,这些都与党员干部的人品官德格格不入,都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表现。共产党人是什么,要干什么?只有正确认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用心正、立身正,忠于党、忠于人民,事业根基才稳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干部更要牢记初心使命,以百姓之心为心,将忠诚老实体现到一言一行、落实到时时处处、贯彻到方方面面。  老老实实真抓实干。老实人做老实事,就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尽职尽责,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相信并敢于将铁杵磨成针、滴水以穿石,一点一滴让梦想变成现实。“绿化将军”张连印退休后毅然回到家乡,倾尽积蓄绿化荒山、防风治沙、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守岛卫国的王继才夫妇说:“做了应该做的事,得到这么多荣誉,以后只能再踏踏实实多做点事情”……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形象,人民群众记在心里。党员干部不管身处什么职位,都要多问问发展的梗阻在哪里,群众的期待有哪些,破解难题有哪些思路,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问题症结,拿出实招硬招,一旦有了蓝图和部署,就要攻坚克难、一抓到底。  老老实实为民服务。“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官一任是否造福了一方?搞的工程、抓的事业能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政声人去后,百姓心中的这杆秤,从来公平。要留下实绩,就必须老老实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扎实实做一些造福百姓之事,让人们吃得更好、穿得更暖、致富路更多、住房更舒适、就医上学养老等更方便,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广大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做人实,作风实,干实事,就一定能成为群众信得过的人,也必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郑海鸥)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
 1990年7月15日夜晚,雨过初晴,习近平读了新闻报道《人民呼唤焦裕禄》,心情难以平静,当即填下一阕《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第二天的《福州晚报》刊登了这首词。  习近平发表在《福州晚报》上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图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2014年3月,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吟诵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他说:“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出自穆青、冯健和周原3位老记者之手。而更为人熟知的是,1966年2月7日,他们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年,习近平13岁,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报道时,念着念着就哽咽了,一度讲不下去,捂着眼睛抽泣。习近平回忆:“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图源:人民网)  因为肝病,焦裕禄常疼得直不起腰。他棉袄上的第二、第三粒扣子是不扣的,方便左手揣在怀里,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病情加重,他就将茶杯盖上的疙瘩顶在痛处;如果两只手都腾不出,就用刷衣服的刷子一头顶着肝部一头顶着藤椅。时间长了,他办公坐的藤椅被顶出个大窟窿。  焦裕禄坐过的藤椅。(图源:求是网)  一次,有公社同志向焦裕禄汇报工作。由于肝痛,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做笔记,好几次疼得手发抖,笔从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人看到这情形,忍着泪,话已说不出来了,焦裕禄却显得神情自若:“说,往下说吧。”同事们劝他去疗养,焦裕禄笑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在兰考的1年零4个月,焦裕禄不知忍受了多少病痛,但他横下一条心,誓同“三害”(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无论瓢泼大雨还是风沙漫天,别人往屋里跑,他总是往外冲;为了弄清兰考水道,他冒着大雨站在水中,跟着树叶测定洪水流向;为了搞明风口位置,他追寻风沙去向,追到沙落尘埃方肯罢休……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拒绝只看材料听汇报,认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前中)在兰考沙区现场组织抗灾。(新华社发)  人们说,“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泡桐能吃苦,沙窝子里也能扎根,并迅速根深叶茂,挡风压沙,这是焦裕禄为治理“三害”找到的金钥匙。坐在那把有个大窟窿的藤椅上,他写下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纲,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这般气概,不正是习近平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里所写的“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吗?  焦裕禄在田间劳动。(图源:网络)  习近平始终把焦裕禄视作从政榜样。他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违规占地建房问题,担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用雷霆手段查处了2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有人嘀咕,习书记不抓经济发展,一上来就刹风,还得罪这么多人。但习近平态度坚决:我们做官不要想着不得罪人,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该得罪的人就要得罪。当干部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焦裕禄,推崇他的为官品质和为民情怀。2014年3月,因着“思君夜夜”的情结,他再次踏上兰考这片土地。走进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他说:“尽管看的听的都比较熟悉,但我还是想多看一看、多听一听,因为这里的每一件实物、每一个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心灵共鸣。”  2014年3月,习近平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新华社发)  位于兰考县东坝头乡的张庄村,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村庄,距离黄河岸边只有几里地,历史上曾叫“下马台”。古代,张庄村通着官道,风沙大,路过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因而得名。风沙不知吹了多少代,也治了多少代,代代无功而弃。直到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挖泥封沙、栽种刺槐,才把这个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堵住了。  2014年的兰考之行,习近平专门来到张庄村,开了一场干部群众座谈会。会场格外朴素,没有主持人,没有鲜花和条幅,空间狭小局促。习近平的开场白也十分简单:“请大家讲,我们是来听的。”看到总书记随和亲切,村民们踊跃发言,谈意见、提建议。习近平不时插话交流,一直认真做着记录。  看到这个场景,一位村民激动地说:“当年焦书记在张庄蹲点的时候,我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跟着焦书记一起在下马台干过活儿。现在总书记百忙中,大老远来到这里,由衷地觉着咱的‘老焦’又回来了。”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图为3月17日,习近平在东坝头乡张庄村看望85岁老人张景枝。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算起来,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不长,仅有475天。但兰考百姓把“老焦”记了一辈子、几代人——  焦裕禄去世不久,有位老农站在他的坟前泣不成声:“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上世纪90年代,护林老人王心茂住在山里,守护着焦裕禄留下的一片树林。“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种树治沙。”老人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撅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个指头,我决不答应!”  如今,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有位工作人员的名字很特别——张继焦。不到1岁时,他因病重没钱医治,险些被扔到荒岗子上,是焦裕禄把他送到医院抢救,这才捡回了一条命。张继焦常对别人讲:“我这辈子就做好一项工作,就是为我的焦裕禄爸爸守坟,只要我能动,我就守在这里。”  今年8月16日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什么是焦裕禄精神?习近平这样概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他曾提出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在习近平看来,“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