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学习智慧
全部 |学习智慧
“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得太快,退下来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聪明过度,不能再把他当作聪明去培养,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龄的进步;宁可培养他的厚重,让他在知识上的进步慢一点,向下扎根基深厚一点,培养健壮的身体。否则的话,把他当“天才”去教育,到最后会把孩子弄到岔路上,这就是进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做事业如此,做学问如此,做工夫谈修养也是如此,不要求急进,太快了不是好事。急进容易落于侥幸,侥幸得来的,就不能长远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来,这就要记住孟子这两句名言“其进锐者,其退速”。现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欢快速成就”的毛病,结果基础不稳固。就像写毛笔书法,只求快意,草书不像草书,简直是鬼画桃符,他自己却说是创新的书法。假如古代有草圣之誉的米南宫(米芾)见到,恐怕也要跪下来投降了。——《孟子旁通(中)》(尽心篇)东方出版社“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个人太懂得有所作为,反而会失败。为什么呢?孟子也讲过“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一个人种田,种下以后,天天去看,感觉不到禾苗在长,心里很急,干脆帮忙把禾苗拔高一点。被他这样一拔,结果稻子都死掉了,这是说有所作为反而失败的道理。必须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时要分秒必争,有时则是分秒不可争。必争者是我们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争者,因为时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来就希望天黑,这是不可能的,太阳的躔度是一点一滴慢慢来的。我经常以自己的经验以及年轻时的感受,替青年们着想,所以劝青年人凡事慢慢来,大概要等十年以后再看如何。当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这样子大概三十岁或许会有成功的希望。听了这话很灰心,好泄气,以为还要十年的时间,哪能等那么久!谁知道一回头,现在都已过了几十年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有自己去体会,急是急不来的。孟子也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时空两个因素是无法忽略的,尽管急切,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忽略时间与空间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种程度不可,结果只有“失之”了。这是因为有为而失败,不是“为无为”,所以是“执者失之”。——《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讲做人的道理,觉得自己非常精明,精明里头聪明难,糊涂亦难啊!由聪明转到糊涂是更难!所以精明得太过分了,什么小事都很清楚,“察见渊鱼者不祥”,就是不吉利。这一句话,我们为人处世千万记住,随时可以用到。有时候在处理一件麻烦事时,你只要想到这个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业,自己人生也减少了很多麻烦。“智料隐匿者有殃”,一个人的智慧很高,很聪明,别人家的隐私虽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断就知道。这并不是好事,会有祸害的,这一种祸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了。“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这两句是名言,我们现在只是照文字的讲法,而真正运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不过注意!也有用反了的,为了这两句话,守住原则不知变通,你绝对变成一个大糊涂蛋,那必然注定失败。所以,运用之妙,还是在于智慧,这是第一点。他这两句话也就解释郄雍之所以被杀了,就因为犯了这两句话的毛病,精明太露,福德、福报就差了。——《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古人有句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一个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几条鱼,而且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很不吉利的。这句话就是说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隐私,便认为自己消息灵通,那对自己实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个人要装糊涂一点才好。大家知道清朝有一个名士叫郑板桥,他就常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内心要绝对的聪明,外边要假装糊涂。尤其是家庭夫妇之间,彼此有些事,要装作没有看见。这就是由聪明转入糊涂,这也是最高的修养。郑板桥接着又说:“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个福报并不是指信宗教、做点好事或求来生享福的福报,而是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报。我们刚才说到玩神通、玩聪明的人,结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由聪明转入糊涂之故。——《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习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的,在道德上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究卫生学,为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这样做法,虽然过分了,但教育方面大有益处。现在年轻一代的思想,女孩子愿意嫁给有钱的老年人,丈夫死了,反正有钱再嫁人;男孩子受某些外国电影的影响,喜欢爱恋中年妇女。这是一般的风气,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知道了青少年的思想后,发现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至于外国,如美国的男女青年,很不愿意结婚,怕结婚以后负责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会一片混乱。这是人类文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句话真的发挥起来,问题很多,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不止钱这一点要“戒之在得”。别的方面事情还多......有人在做事情的时候,生龙活虎,退休下来以后,在家就闲得发愁、发烦。此外还有一个人,听人说某一著名大建筑是他盖的,已经很有钱了,一位将军问他,既然这样富有,年纪又这样大了,还拼命去赚钱干什么?这位老先生答说,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拼命赚钱,如再不去赚钱,没有多少机会了。这又是什么人生哲学呢?有个朋友说某老先生,也很有钱,专门存美钞,每天临睡以前,一定要打开保险箱,拿出美钞来数一遍,才睡得着。看这类故事,越发觉得“戒得”的修养太重要了,岂只是为名为利而已。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诸位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我看大家都到了中年,情绪不稳定,很多的烦恼,思想宁静不下来,甚至于许多人工作忙得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这是问题了。思想为什么停止不了?究竟是脑的问题,还是心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化儒道佛很中心的一个重点。人到中年以后,思想不宁静,情绪不能宁静,一半是生理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有两句诗“月到十五光明少”,每个月十五月圆,人活了几十岁,真正看到圆的月亮,恐怕没有几回。“人到中年万事休”,中年差不多四十岁这个阶段,太阳要下山了,当然很悲哀,这是个事实。身心不健康,容易动情绪,烦恼发脾气,都是第六意识带动思想和情绪的作用。这个第六意识平常喜欢向外走,我们受教育的影响,外界种种环境的影响,积累越来越深,年纪越大第六意识的分别执着越顽固,污染越来越厉害。所以孔子讲人生三个阶段,所谓“少年戒之在色”,青少年的阶段,男女关系最重要,所以孔子说要戒,戒并不是叫你不要做,而是要知道卫生和节制。什么是“中年戒之在斗”呢?例如要想做官发财啊!求功名富贵啊!要出人头地啊!跟人赌气等等,这些是争强好胜的心态,都叫做斗。所以要看得清楚,能放得下,太固执了会容易得绝症。什么叫“老年戒之在得”?一个人越到老年越顽固,对于自心万物都抓得越厉害,不肯放手,这是第六意识抓得很紧,所以老年人“戒之在得”。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应该少讲究一点营养,“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我们宇宙的物理,大成功大圆满的东西,天然都存在着相当的缺陷。不过,有一点缺陷的话,反而永远不会坏;换一句话说,若求快一点圆满,就快一点完蛋。道家的哲学始终是这个看法。很多名人懂得人生的道理,懂得了这个道,就像满清中兴名将曾国藩,到晚年还标榜自己的书房叫“求阙斋”,求一点缺陷;不能把自己搞得太圆满,因为万事不可能太圆满,所以要保持有阙不足。——《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有人学哲学,学得不好的,反而觉得人生没有意思,你说搞了半天有什么结论?没有结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缺憾的世界。但是也有人通了的,晓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缺憾的世界。像曾国藩在晚年,就为他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要求自己有缺憾,不要求圆满。太圆满就完了,做人做事要留一点缺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若不足而不承”,道家得道的人,处人处世永远不会自满,永远是谦虚。“若不足”,好像永远不够,自己总觉得不够。“而不承”,而不接受什么,不想什么东西属于我的,只有自己拿出来。天下国家属于你的,我帮你弄好了,你好好去治理,我不要,功成名遂身退。道家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说自己的圣德不够,你去搞就好了,永远是谦虚......历史上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就是功高震主,很多人因为不懂这个道理,最后都被杀头、抄家。本来是很好的,功劳太大,道德太高,学问太好,到某一个时候,赶快要溜,否则功高震主,下场就不好了。“与乎止我德也”,道家的人,到某一个阶段,他晓得该撤退了,就是恰到好处。天下事不能圆的,太圆满就要爆掉了,所以,功高就必须要退。——《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常言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就是他递出去的名片。 作家王蒙曾说: “一个人有没有水平,主要表现在说话上。”  有教养的人会说话,懂得把握好分寸。 1硬话软说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其实真正厉害的人,绝不锋芒毕露。 他们更懂得狠话柔说,以柔克刚。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皇权,避免类似澶州兵变和陈桥兵变的历史剧重演,决定收回兵权。 赵匡胤在某天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饮酒。 酒至半酣,赵匡胤对军将们说:“我若没有各位的帮助,也当不了皇帝。虽然我贵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我终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说道:“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明一条生路。” 赵匡胤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安心享乐,还能为子孙留下永久家业。 第二天,各位将领就称病,请求除去兵权,赵匡胤不仅给他们加官晋爵,还厚加赏赐。 宋太祖没有采取政令的方法收兵权,而是站在石守信等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让石守信等人感到皇帝在替他着想。 赵匡胤实在是高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话,就轻而易举地解除了高级将领的兵权。 说话柔和,并非刻意讨好,而是把别人放在心上,处处体谅。 与其咄咄逼人,不如藏起锋芒。 话留三分软,人留七分暖。 2坏话好说 作家刘墉说: “把话说到心窝里,不难!最重要的就是以关怀代替质问,以建议代替责难,以暗示代替直言。” 会做人就要会说话,会说话就要明白别人的心理。 能把握好对方的心理,才能真正找到对方想听的话,最后达到目的。 有些话拐个弯说出来,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湖南卫视的汪涵是一个喜欢摆事实、讲道理,很有文化底蕴的人。 有人问汪涵,谁是湖南卫视的一哥。 汪涵说:“当然何炅是一哥。” 提问者又问:“那你呢?” 汪涵淡定回答:“我比一哥早出生几天,我是他大哥”。简短两句话,显示出汪涵的良好教养,既保留住自己的面子,更充分照顾到跟同事的关系。 唐代大诗人、宰相张九龄说:“谗媚之言甘,贤良之言直,甘则易悦,直则难入。” 谗佞之人的言谈很甜美,贤明善良之人的话语很正直。 话语甜美则容易让听者高兴,耿直坦率的话语则难以让听者接受。 说话是人们相互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表达时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和自尊。 坏话好说,这样才能让人听了顺耳又容易接受。 3大话小说 《周易》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福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的人,急着表现自己,所以话说得多。 祸从口出,话不在多,而在言之有物。 习惯滔滔不绝的人,稍有不慎,就会惹祸。曾国藩:“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曾国藩偏爱那些踏踏实实做事,话不多的人。 在湘军将领中,这类人才的典型人物是李续宾。李续宾平时很沉默,说得都是大实话,一句话就能把事情定下来。 与李续宾相反的是王錱。王錱喜欢夸夸其谈,只要他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语速越来越快,别人根本插不上嘴。 有一次,曾国藩让他招募三千士兵,结果王錱招了一万人,曾国藩说他不听将令,对他进行了批评。 王錱不服,他就和曾国藩辩论起来,他一开口,曾国藩根本没有插话的机会。 曾国藩一拍桌子,让这一万人只留七百,其余人全部退回。 曾国藩不仅要求部下多做实事,少说大话,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将此作为自己修身的重要课目。 俗话说:“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找准自己的位置,谦逊为人,踏实做事,才能增加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儒风君说: 蔡康永说:“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也会越快乐。”   说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俗话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一个人说话的方式,体现出他的教养。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6日
福祸无门总在心“善恶到头终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人生的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一切福气都是自己修来的,一切祸事也是自找的。身上有这三个特征的人,往往命里福薄,有这三点就要小心了!01自傲之人人生在世,保持谦虚谨慎始终是一条训言,一旦骄傲自大,逾越雷池半步,那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而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也是数不胜数,他们往往聪明一世,蠢在一时。譬如三国时期,居功自傲的许攸。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许攸便开始自傲起来,屡次轻慢曹操,甚至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虽嘻笑,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两边的人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后来,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弘一法师曾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福薄的人,身上往往具有骄傲自大的特征。因为骄傲自大的人做出失德之举却侥幸获利,便以此为常,渐渐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最终会受到惩罚。为人处世,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诩自夸,就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骄自傲,就会自贬其尊,自嫡其位。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谦逊,放低姿态,勤勉做事,低调做人,这样才能成为有福气的人。02尖酸刻薄之人曾国藩说过:“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亦薄矣。”从前有个位老秀才,天性尖酸刻薄,凡是好人好事,都刻意挑剔甚至谩骂,故而得了个“赛商鞅”之名。有一次,一位翰林院编修先生去世,他的门生为其筹款,料理丧事,并赡养抚恤他的妻儿,事事办得周全妥贴。赛商鞅知道后,说:“世间哪有这么好心的人!他们分明是想借机沽名钓誉,从而博得别人的称赞,将来好攀附权贵罢了。”还有一次,一个乞丐的母亲不幸病死于路边。乞丐为了安葬母亲,便跪在路旁,向路人乞钱买棺。他面容憔悴,形体枯槁,人们纷纷施舍给他钱物。赛商鞅看到后,却说:“这人就是借尸发财!那病死的,还不一定是他母亲呢!什么大孝子!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赛商鞅总是这样尖酸刻薄,所以人们都讨厌他、回避他,更没人敢请他教书。因此,他一辈子不得志,最终贫困潦倒而死。他死后,他的妻儿流落街头,十分悲惨。《了凡四训》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意思是污秽不洁的地方,利于生长,生长的东西多,而水过于清澈,鱼就无法生存。人生在世,要学着接受生活里面的不完美,接受缺憾。待人无情,事事苛求完善,强求完美,既是伤害他人,也是残害自己的身心,甚至会使自己寸步难行。世上之事,没有十全十美。一些看不惯的人,不合心意的事,只要不超出原则,与其抗拒纠缠,不如坦然面对,欣然接受。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完美,也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随和自然做人,心平气和做事。所以,做人要厚道,不要自命清高。对人对事,不要过于苛刻,不要尖酸刻薄,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坦然自若,与他人和谐共处,这样的人,福气自然会多。03言而无信之人古语有云:“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返回?”当时正值西瓜成熟的季节。齐襄公边吃西瓜边说:“明年西瓜成熟时,我派人替换你们。”然而一年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车西瓜,提醒齐襄公按时替换的约定。齐襄公收到瓜后十分振怒,平静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就再等一次瓜熟吧。”二人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了齐襄公。“言而无信非君子,反复无常真小人。”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我们和别人交往,若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必须诚信相交。齐襄公因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人一旦失去诚信,就像是车没有了轮子,根本无法前进。做人,失信是最大的破产。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失信于别人,那么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都离你而去,最后只剩你一个人孤苦伶仃,更不用说福气会来眷顾你了。因此,凡事一定要言而有信,诚信方能成人,守信才能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才能积累福气。老子也曾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事物是有两面性的,福与祸是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的。一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拘小节,以诚为本,懂得感恩,多行善积德,才会成为有福之人。福气不是用之不尽的,而是需要后天一点一滴积累的。因此,命里福薄之人,一定要改掉这三个毛病,因为一旦具备一点也会阻碍福气的到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6日
有些人用不着读书,从一些现象,就可以把人生看得很清楚。只要到妇产科去看,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的。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看看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已经松开了。人生下来就想抓的,最后就是抓不住。在大陆西南山中住过的,就看到猴子偷苞谷——玉蜀黍,伸左手摘一个,挟在右腋下,又伸右手摘一下,挟在左腋下。这样左右两手不断地摘,腋下苞谷也不断地掉,到了最后走出苞谷田,最多手中还只拿到一个。如果被人一赶,连一个也丢了。从这里就看到人生,一路上在摘苞谷,最后却不是自己的。由这里了解什么是人生,不管富贵贫贱,都是这样抓,抓了再放,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光屁股来,光屁股走,就是这么回事。这个生死两头的现象我们看通了,中间感觉的痛苦、烦恼,这种心理上的情绪,是从思想这个根源来的。不讲现象,只追求思想的根本,便是形而上学。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试问谁能没有思想?没有思想是不可能的。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我有思想则有我,我如没有思想则没有我了。西方哲学非常重视思想这个东西,人没有思想叫什么人呢?当然有个名称,叫作死人,那我就不存在了。这种观念,严格说来,应该归于唯物思想的范围。在我们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看到西方的这种哲学,能思想的我,都是断续的我。我们曾经以灯光、以流水来比喻过它。现在坐在这里,都可以体会到,只要是清醒的,一定有思想。但回转来反省、体会一下,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思想是永恒存在的。一个个很快地过去了。我们脑子里的意识形态,只要一想到我现在,便又立即过去了,现在是不存在的。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说一声未来,就已经变成现在了,这个现在又立即过去了。像流水的浪头一样,一个个过去了。不过连接得非常密切。这是人类本性的功能所引起的现象。佛学对于本性,比作大海。我们现在的思想,包括了感觉、知觉,是海面上的浪头。一个浪头、一个浪头过去了,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从这里看人类的思想、感情,无论如何会变去的。譬如说张三发了脾气,就让他去发,发过了他就不发了。就是这个浪头打过去了。佛学在这一方面就告诉人们,这是空的。宇宙间一切现象,包括了人类心理上生命的现象,一切都会过去的,没有一个停留着。这在佛学上有个名词叫“无常”。世界上的事情,水远无常,不会永恒地存在,但不懂宗教哲学的人便不同了,他把无常乱变成了无常鬼。其中,“无常”是一个术语,意思是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永恒存在的。因此人的感情也是无常的,不会永恒不变。我喜爱这个东西,三天以后就过去了。这种无常的观念是印度文化,也在东方文化的范围。在中国的文化,见于《易经》中,不叫无常,而叫变化。天地间的事情,随时随地,每分每秒都在变,没有不变的道理,一定在变。换句话说,《易经》中变化的道理是讲原则,佛学的无常是讲现象。名称不同,道理是一个。就是讲人的思想,心理的浪头都会过去的,所以认为是空的。这是消极的,看人生是悲观的。就像猴子偷苞谷一样,空手来,然后又空手跑了,什么都拿不到。这是小乘的佛学观念。怎么转到积极的呢?我们前面说过,生命的本身像大海一样,我们现在生命活着的一切作用,不过是这个本性的功能所起的现象。就好比一个浪头过去,又一个浪头过去一样。虽然这个浪头是无常的、断续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能起这个浪头的,是整个的海水。等到风平浪静,海水还是海水,没有变。这一切变化中间,有一个不变的。就如刚才的比方一样,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过去了,是无常的,把握不住的。我想“是”,于是“是”过去了,可是我要再想,它还是能够来的。那么这个不变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要找它,就是穷究那个生命的根本,和宇宙那个生命同体的,那个根本的东西。找到了那个东西,会发现自己生命的本身一片大光明。所谓“光明清净”四个字,是形而上本体的境界。——《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6日
 修身,转傲慢之心为智慧之心,治愈傲气之毒就是修身。修身如治病,傲气是人生病毒,傲气是人性弱点,治愈傲气,良心恢复,人生的幸福品质自然节节攀高。修身,就是管理。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管理好,绝对不可能被人管理好;一个人不能管理好自己,若要管理好别人,跟说梦话差不多。一个人, 如果不明白管理自己的方法,肯定也不清楚用什么方法管理别人。所以,带着傲慢之心做管理,人越管越傲慢,老板傲慢,员工绝对是越管越傲慢,功高盖主就是如此,所以,用傲慢之心管人,本末颠倒,舍本逐末,事与愿违。  《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戒除傲气的功夫,只能自修。  傲气是自我管理、家庭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共同病毒。假如人人都检点自己身上的傲气,消磨自己身上的傲气,傲气之毒越来越轻。傲气戒除,内部冲突消失,团队合作更加密切;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消失,全员的责任心不断提升,与外部的竞争或对抗消失,双赢或多赢的局面越来越大;疑神疑鬼,彼此戒备的心理消失,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信任自然增强。戒除傲气后用于提升责任心和增进信任感的管理成本就会越来越低。而且,傲气之毒戒除得越彻底,管理成本就越趋向于零。傲气是人性弱点,人性弱点发生率越低,人性优点的发挥率就越高。中国管理功夫的基本任务,就是降低人性弱点,提升人性优点。  戒除傲气之毒,我们要拿出扑灭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计算机病毒的那样的决心和力量。戒除做气之毒,首先必须了解做气之毒的临床表现。傲气之毒,有十大症状:症状一:傲气成一种习惯,人大多无意识  傲气,跟内向、外向的性格无关。  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人的习惯也可称为个性。习惯藏在潜意识里,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觉察。很多人对自己习惯的认识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得到的。潜意识难以被意识觉知。所以,其发生也是不自觉的,难以事先控制。如果问一百个人“您有傲气吗?”肯定的回答一定很少。 如果一个人能觉察自己有傲气,并有决心戒除傲气,此人的良知已开始复明,并一定能成就非凡人生。  傲气往往是一种习惯,是个深藏不露的习惯。 不露,不是没有显露,而是不易觉知。人的习惯是多层次的,外向、内向,作为种习惯,其层次还在傲气之上。 外向的人,有外向地表现傲气的方式;内向的人,有内向地表现傲气的方式。症状二:喜欢控制人,惧怕被人控制  傲气的人习惯于控制他人,包括他人的言行、态度及对自己的印象。同时,又惧怕被人控制。  傲气的人,特别在意自己的“光辉"形象。追求优越感,喜欢抢占上风。所以,与人相处时,只观人非,不察已过;藏己之过,责人之非。俗话说,爱挑刺,爱批评人,爱说反面意见,爱推卸责任。自己觉得能占上风时,喜欢居高临下,训导别人。如果觉得不能占上风,往往逃之夭夭,唯恐避之不及。即使对人施好,也要用强加于人的方式实现。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不易与人合作,喜欢说了算。症状三:人前人后两个样  傲气的人,心里想的与实际做的不-样。  嘴巴说得好,现实干得糟。喜欢把最好的、最正确的、最令人愉悦的、最时尚的炫耀于人。俗话说,打肿脸充胖子。对自认为的弱点、缺陷,或不合公众价值观的想法,深藏不露,唯恐人知。成绩,成功,成就,拿得起;失败,挫折,逆境,放不下。待己不真,待人不诚。喜欢用高、大、全的标准要求自己,此所谓待人不真。文过饰非,口是心非,此所谓待人不诚。表面风光,内心凄苦和忧虑。症状四:嫉贤妒能  嫉贤妒能,嫉妒心强烈,是傲气的一个毒瘤。  见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心生怨恨,愤愤不平,耿耿于怀,并诅咒强者衰败,能者堕落。暗地里却与强者较劲、对抗。仇富心态,其核心的心理动力就是嫉妒心。嫉妒心强烈的人,不惜破坏包括自己在内的共同利益,以弥补自己的“心理平衡”。爱记仇,报复心重。功高盖主,就是嫉贤妒能的人实现自己心理优势的过程及其结果。症状五: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得失之间,傲气的人,喜欢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但是,他们非常讨厌别人患得患失,并常常掩饰自己的斤斤计较。对人,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做事,犹豫不决,忧心忡忡。投机心重,侥幸心强,为人做事,喜欢投机取巧。想要的多,做的少,做成的就更少。症状六:为人处事,顽固偏执  傲气的人,偏见固执,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做人,得意之时,振振有词,咄咄逼人;失意之际,强词夺理,故步自封。俗话说,鸭子死了嘴都是硬的,死不认输。做事,得意时总想如何能赢,失意时总想如何不输。症状七:脾气大,冲动,鲁莽  傲气的人,易怒,易急,易争,易言,易饰。  易怒,脾气大,爱抱怨;易急,忙时急躁,闲时慌张;易争,说话快,语气急,语态重,易惹纷争;易言,爱讲大话,爱讲漂亮话;易饰,对自己的过失好找理由,文过饰非。情绪变化骤然,且易受情绪左右,此谓冲动。心存恐惧,情绪不安,心浮气躁,气急败坏,不计后果。另外,人微言轻之人,容易把气郁积于胸,此谓压抑。症状八:舍本逐末,背道而驰  傲气,不是强者的专利。弱者,有时傲气比强者还强。  清高,矜持,自大,是弱者的傲气表现。人若没有傲气,不会成为弱者。傲气,往往是弱者自我保护的“利器”。傲气的人,以征服世界来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圣人,以征服自己的傲气,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傲气的人与圣人,其终极目标一样。但是,各自所走的路径完全相反。圣人戒除傲气,傲气的人增长傲气。此谓舍本逐末,背道而驰。症状九:好为人师,好高骛远  傲气的人,好显示自己学识谢博,好为人师求取优越感。  向人学习的精神差,自我学习的意识强,但是,这样越学就越傲,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傲气的人往往会想,三人行其一言一行,我是人师。知不能行,学不能习,知错不改,是傲气的明显特征,傲气的人一是显示自己学识渊博,无所不知,炫耀于人;二是察人非,责人过;三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傲气的人,喜欢通过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获取别人的关注和羡慕,实现优越感。标新立异的人,求新不求远,求异不求久。症状十:同情弱者,傲视强者  以同情弱者的方式满足自大和实现优越感是傲气的人的又一特征。 他们对强者有种习惯性愤怒和对抗。  孔子曾用八个字概括了傲气之毒;“毋臆、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臆”,隐测,疑神疑鬼,对人不信任。“必”, 自我臆断,绝对化,非白即黑,教条僵化。“固”。固执已见,顽固不化。“我” ,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毋”,就是戒除的意思。  用今天的话,傲气之毒,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自私,自大,自吹,自苦。  傲气,恐惧,无知(智慧不足),这三种心理状态,彼此是共生的,互动的。  无知是根,没有智慧的人,定恐惧不安 。用傲气消除恐惧,恐惧越来越深,恐惧情绪越来越厚,人处于恐惧状态,智慧必然被恐惧情绪污染。如此,更加习惯地随顺傲气的方式,消除恐惧。傲气之习越来越深,恐惧情绪越来越厚,无知的程度越来越高。傲气,扮演了加剧心理问题的“刽子手”。  傲气是心病之根。经典里,反反复复地说烦恼是人生之病,人生一切烦恼的根,始于傲气。  现在,心理医生心理咨询越来越普及;精神药物、心理咨询技术层出不穷。效果如何?效果问题值得心理学界重视。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很多。但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睡眠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等,它们的根是什么?当然, 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都有关于各种心病之本的看法。不过,傲气作为心病之根,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我们看到,有些人学了心理咨询之后,或者拿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之后,内心的傲气也在蠢蠢欲动。看谁都有心理问题,见谁都想给人做一做心理分析。心理学的知识增加了,傲气也增加了,我自己也是这么走来的。修学了《大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心理咨询的价值,学心理咨询的人应该是第一受益者。此话怎说?用学的心理咨询技术,戒除自己身上的傲气。如果心理咨询师有傲气,带着傲气给别人提供心理咨询,一面咨询,一面释放傲气之毒,其结果肯定害人害已。我想,提高心理咨询效果心理咨询师必须首先戒除自己身上的傲气之毒。来源:诚敬儒文化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