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学习智慧
全部 |学习智慧
《三字经》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而家喻户晓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本文收纳了《三字经》中十个典故希望能够给各位读者以启发。壹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贰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叁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肆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伍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陆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孔融让梨》“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柒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捌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玖头悬梁——《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拾锥刺股——《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睹。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21日
编者按: 孩子从小学习文言文,打好文字基础,并运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读诵中国典籍,可以熟悉祖国的深厚文化传统,更能建立一生做人做事的准则。适逢世界读书日,我们分列中国文字、中国经典与中国历史三个主题,选编南怀瑾先生再三推荐的相关书目,以供读者参考。01 中国文字《幼学琼林》《千字文》我们祖先,晓得人类的语言,三十年一变,如果用白话文把古文记下来,到现在五千年,这个书是没有办法读了!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一种文字。因此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只要学两年的功夫,一个孩子学通了中国文字,就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这个文化一下就懂了。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东方出版社 有一本书《幼学琼林》,你们国学院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你把这一本书会背的话,什么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你大概会知道了。都是很有韵律的文章,要朗诵,要念出来,要会背,全部都背做不到,就背一些重要段落章句。《幼学琼林》的编者是四川西昌人,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古人著书不是希望赚钱,不是希望版权,他希望把自己的心血传留给后面的人。不像现在的人,到处向钱看,看到钱,魂都掉了,读书人人品都没有了。古人不是这样,这些人贡献多大啊!——《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在中国文化方面,我想你们的底子也不一定扎实的,这还是客气话。你们可以趁着在这里教书时,专读一本书,《幼学琼林》,而且要读下面的小字。这一本书全部读完,你们的国文就有扎实的基础了。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说到古文,大家说:怎么那么难读?其实不然,我记得我只花了半年时间,已经把它弄懂了,后来学外文也是从这个方法来。当然,我不喜欢外文,喜欢中文啦!只注重中文,特别喜欢!中文只要学一千多个字,最好是读一本《千字文》。 这个《千字文》,你们大家知道的,要会背……大家知道《千字文》的来源吗?是梁武帝的时候,一个叫周兴嗣的大臣写的。梁武帝是无锡常州一带的人,这个江苏常州这一带啊,历史上出了十几个皇帝了。 传说周兴嗣有一天犯了错误,梁武帝气得要杀他,可是实在是不忍心杀他。所以把他关起来,罚他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把中国文化的纲要,写一本书出来;拿我们现在讲叫“上纲”了啊!他就一夜之间,用一千个不同的中国字,把文化系统,由哲学、宗教、科学、人文、经济、政治,什么都包含进去了,写成了《千字文》。第二天,房门一打开,周兴嗣须眉一夜之间全白了。梁武帝一看《千字文》,服气了,说算了算了,不要杀你了,一切都照旧。《千字文》就是这样来的。 假定现在把《千字文》念懂了,再加上自己多用一些工夫认字,你读古书就很简单了。古书读会了,读中文其他什么政治、经济,那就看小说一样看了。我们当年读书的方法,习惯是这样来的,书是“读”的。所以我主张读书,今天给你们做一个贡献。   ——《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东方出版社 02 中国经典四书现在都晓得古代人教《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百家姓》等等,其实不一定,像《千字文》等等还是很普通的。对于乡下那些孩子先学会认字来读的,真正准备读书的,还不一定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真正的入手,或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宋朝所编的四书入手。这里头有个道理,《三字经》《千字文》这些,一方面教你认字,一方面是好玩,三个字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个好玩,又容易念。但是这样在家塾教书,一个孩子一天读得了四句,不过只会念念,要会写都很困难。大部分这些孩子,读完《三字经》《百家姓》,据我所知道,长大一点什么都忘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都是白读的。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选择了,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像他们现在测验下来,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个把礼拜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就很困难,这是他们集中告诉我的数据说,到了小学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有道理。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的文章,我常常讲,这些是代表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真正重镇,东汉以后是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而每个字都不浪费,而且态度很文雅,文章的气势,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因此中国孩子们开始准备向读书这条路,乃至求得功名、做官,贡献于国家的人,多半是先读《大学》《中庸》《孟子》。这些文章一背来了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这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这老师的教育,传统这个办法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点意思。其实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所以要儿童先从《大学》《中庸》背诵来,跟着你人生的历程,长大对人处事有经验,自己因为背来,不用思想,会自然启发悟到很多道理。不像你们现在背书,不叫作背书,叫作强记,勉强记下来的。若是背来,脑筋都不用,自然就出口了。像我的习惯,有时候跟你们讲话,一边讲话一边背来的东西就出来了。你们去考试,看了题目,因现在都是强记的,拼命想,结果考完试屁用都没有。——《南怀瑾先生关于经典诵读的漫谈》 03 中国历史《纲鉴易知录》 我十二岁一个人在山上庙子里读书,不是读《资治通鉴》,是读《纲鉴易知录》,一年两个月当中已经读了三遍,基础打稳了,所以对历史比较有兴趣也比较注意,而历史与文化是整体的。 我们现在研究历史,你们许多人在大学里也读历史,你问要看哪一个教授写的,我不加意见。有些人看中国经济史、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学史……我就笑了,看这些书等于钻牛角尖,没有全盘了解。因为这是一般读书人在读了历史以后,站在某个立场观点写的。真要写的话,我刚刚给你们讲的那些话,内容很多,已经有一百个博士论文的题目,又可著书变成学者了。 我们的历史,单讲正史,留下来的有二十五史,每一代的历史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加上这一百年,成了二十六史了。清朝三百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写成啊!譬如你们现在研究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我当年在台湾,有些文官武将在我家里听课,我住的地方一到晚上,门口两边都站满了宪兵。我鼓励他们读《资治通鉴》,但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写到唐末五代为止,因他是宋朝人,他本朝的人都还活着,没有办法写。另有一部《续资治通鉴》,是清朝毕沅(号秋帆)作的,他是太仓人,乾隆时状元,学问非常好,曾做过河南巡抚、湖广总督,他邀请一班大学者,历时二十年,编了《续资治通鉴》,从宋朝以后继续写下来,很有见解。 为什么这一些大官都注重历史?不注重历史你就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也不懂商业,这些学问经验历史上都有。有人问我,我们推翻清朝到现在是九十九年,再一年就一百年了,一百年以后你看中国的前途怎么样?我说要想了解现在这个时代,你去读历史,古书上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想知道未来,要知道过去,不懂得历史你怎么晓得未来?更别谈想懂人类社会文化是怎么演变的。这是告诉大家历史的大要。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7日
古人的句子:“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就说起别人来了,这是通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领导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与修养,不随便说人,也不随便相信别人批评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个攻讦人的人,他们之间一定有意见相左,两人间至少有不痛快的地方,这种情形,做主管的,就要把舵掌稳了,否则就没有办法带领部下的。另外一些会说人家好话的人,中间也常有问题。李宗吾在他讽世之作的《厚黑学》里,综合社会上的一般心理,有“求官六字真言”、“做官六字真言”、“办事二妙法”,所谓“补锅法”、“锯箭法”,都是指出人类最坏的做法。有些人最会恭维人,但是他的恭维也有作用的。近代以来,大家都很崇拜曾国藩。其实,他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毁与誉都是同时并进的。因此他有赠沅浦九第四十一生辰的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这是说他们当时的处境,左边放了一大堆褒扬令、奖状,右边便有许多难听而攻击性的传单。世间的是非谁又完全弄得清楚呢?多了这一头,一定会少了那一边,加减乘除,算不清那些账。你只要翻开《庄子》书中那段屠羊说(人名)的故事一看,人生处世的态度,就应该有屠羊说的胸襟才对,所谓“万事浮云过太虚”。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假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过分的言词,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是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现在这些人啊!”他感叹了这一句,下面没有讲下去,而包含了许多意思。然后他讲另外一句话:“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走直道是很难的,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做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带人。所以这一点,做人、做事、对自己的修养和与人的相处都很重要。《庄子》也曾经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而到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7日
风水这东西有时也真邪!你说不信吗,有时候还真灵;不过有时候也不尽然。我们中国看地理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你懂了这些以后,便不要看风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虽然如此,过去大家还是很重视它。在我们历史上出将入相的人很多,像宋朝的范仲淹、朱熹,也是一代大儒,他们的风水都很高明。孔子的学生们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孔子死后,他的墓地是他的学生子贡看的。当时三千弟子会议如何来葬夫子,结果选了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子贡看了说:不好,这块地不行,因为这块地只能葬皇帝,不能葬夫子;我们夫子比皇帝伟大!所以子贡选了山东的曲阜。但是子贡又讲了:这块地固然不错,只是这条水有问题。若干年后,下一代女家差一点,再下一代又好一点,再下一代又差一点……由于过去重男轻女,女家好坏大家认为不算什么。这么一块千秋万世的好地,虽然有这一点缺陷,也总算是块好地了,于是孔子便葬在这里。 这些故事说明中国文化中,古代的读书人必须要通三理——医理、命理、地理。为什么要通三理? 因为中国文化讲孝道,一个做儿女的人要懂了这些,才能为父母尽孝。父母年纪大了,做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孔子在《论语》中就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为什么?知道了父母是多大岁数了,自己出远门能不能回来,自己心里有数。算一算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关口,怕有麻烦,早点准备,要特别小心。第二点,万一有病了,自己懂得医理,知道治疗。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个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个读书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医理、懂得地理。 到底地理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我小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当时有一个老前辈,又会算命又会看地,我们老喜欢跟着他跑,一边跑一边听他讲些道理,讲些学问。那时候不用笔记,完全靠脑子记忆,有时候一件事要他讲好几遍。记得有一次走到一个山上,看到一座坟墓,这一家是我们都认识的。他说:这家的后代一定很不好,我们要帮帮他。我说我们又没有钱,又没能力,怎么帮法?老师带我们站在山上说:你看他的祖坟下面出了毛病啦!我们站在山上看坟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坟墓,都一样呀!老师说某某家的坟墓里有水,在我看来却跟别家的坟没有什么两样。 过了半年,听说这家要迁坟了。那时候还小,怕看棺材、怕见鬼,不敢去看。老师说不怕!我带你去。年轻人多学些经验,于是便去了。到那里还没有开始挖坟,老师说这个棺木有问题,里边都是白蚂蚁。结果把坟挖开了一看,不但棺木变了方向,而且已变成黑色,外边还干干的。再打开一看,棺木内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蚂蚁。想想老师的确有一套。 我们一般人讲风水,风水是什么?什么叫作风水?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所以我就问老师,棺木怎么会歪呢?里边怎么会有水呢?他说这是风的关系,地下有风,风的力量就那么大,把它吹动的。水呢?水是从附近集中来的,所以看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尸骨在地下还受风与水的浸袭。老师还讲了很多故事给我听,好风水的地方的确不同。记得家父四十多岁的时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摆起来,坟墓也做好。这是中国的老规矩,免得子孙们麻烦。在开始为家父做坟时,老师来了。指定要挖下去一丈二尺深。一般而言,并不需要挖那么深。因为这是块金色莲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时候,中间有块土是金黄色的,像莲花一样。当时我们也很稀奇,跟着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黄土。他说还要挖、还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块土跟蛋黄一样,像不像莲花,当时也顾不到了,只感到很惊讶。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事情。 那个时候,既没有大学地质系,也没有仪器来测量,到底他是怎么知道的?所以中国许多的学问,都是根据科学的原理来的,都是最高的理论科学。但是很可惜我们一般后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风水、看死人上去;用到办公室搬位置、换桌子什么等等来挑运气,那实在太小啦!我个人一辈子不在乎这个,有人说我办公室位置不对,不能坐!我偏要坐,因为我不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一生行事无愧无怍,了无所憾,所以什么都不怕。但是各位千万不要学我,因为我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说到迷信,使我想到现代人动不动就讲人家迷信,有些问题我常常问他们懂不懂?他说不懂,我说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只听别人说,便跟着人家乱下断语,那才真正是迷信。当然,不但科学不能迷信,哲学、宗教也同样地不能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须要自己去研究那一门东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资格批评,那才能分别迷信与不迷信。这是讲到地理的时候,对我们一般人看问题的一些感触......“神无方而易无体。”什么叫神?把宗教外衣统统剥光了,我们东方最高的宗教哲学是“神无方”。神是没有方位的、没有形象的,我们本身生命也好、精神也好、宇宙的生命、宇宙的精神也好,神是没有方位,无所不在,也无所在的。“易无体”,《易经》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所以你用八八六十四卦来卜你的命运,说你的命不好,你便难过。谁教你不好的?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呀!通了《易经》的道理之后,生命、命运统统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呢?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7日
我常常讲到中国政治哲学,或者哲学思想,什么人是哲学家?乡下那些老太婆,一辈子没有离家二十里范围,端个板凳坐在门口看下雨,看牛回来,看到田里水涨,一辈子也只看过那么个境界;也没有爬过阿里山,也没有到过中央饭店那个圆顶上,都没有;但是你问她,老太太,你怎么样?很苦哦!是我的命嘛!认命了!这就是哲学家,所有哲学家都不及她。——《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我经常说,我们大学里开哲学系、哲学研究所,只能说是学哲学的,没有出一个哲学家;等于你们都学过科学,并不是科学家,大家只是学一些科学、哲学的常识罢了。真正大哲学家在什么地方?像我们看到乡下的老太太,真像大哲学家。据我所知,有人一个大字不认识,一辈子就守着一间破房子。你们大家心烦了还去看一场电影、到街上喝杯咖啡,她们也不知道咖啡是什么东西啊!她们一辈子就是在夕阳西下时,弄一条破板凳放在门口,看看田地上的草啦,看看下雨啦,看那个乌鸦回窝啦,看那个鸡咕咕叫啦,夜盲鸡找不到鸡窝啦……那比你们看电影、跳舞快乐得多了。你问这些老太太,为什么能够在这里过一辈子啊?哎呀!我命不好,这都是命啊!她们很安详,人生再痛苦她们也没有什么烦恼,那是自己的命。老太太,你这个孩子不对啦、不好啦!哎呀!命,我的命。她们绝不自杀,你看她们有多好的哲学修养。倒是我们许多学了哲学的人,还有跳楼自杀的,再不然去跳海的,哲学都没学通,所以还不如乡下人。 “夫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懂了生命的哲学道理,“信命者,亡寿夭”,真正信得过生命的这个真理,真懂的人,也就忘记了自己寿命的长短,不介意这些事了。因为活一百岁死、二百岁死,同三天死一样,这是真懂得生命的道理。 “信理者,亡是非”,一个人真正相信哲学的道理,或者真相信真理,就没有是非的计较了。是非是人为的,哪个对,哪个不对,都是时间空间加上了人为。我们现在认为很对的,古人认为不对,将来的人也认为不对;我们现在认为不对的,也许以后的人认为很对,所以真理面前没有是非。 “信心者,亡逆顺”,真正明心见性了,信得过心,知道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真明白了心的人,也就忘记了哪个顺、哪个不顺。佛家说的是明心见性,《列子》提出来的是心性,属于两重道理。 “信性者,亡安危”,心的后面这个功能叫做性,懂得人性、懂得物性、懂得天性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介意是否平安或危险,没有什么可恐惧的,因为这些都是人性自性的自然规律。注意哦,四个字合起来就是命理心性。这四条是道家的信条,也是最高的真理,要特别注意,懂了这个道理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入世可以做大事业,出世可以成圣贤。——《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17日
思想是个人生命自己带来的,婴儿脑袋一封了顶,开始有意识思想。后天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污染”,人年纪大了,知识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我是中国人,我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小的时候我们骂这些老头子,“老奸巨猾”四个字,越老越奸诈,花样越多,越靠不住。我年轻时也骂这些老前辈,到了三十五岁以后,自己承认是老奸巨猾了。现在我八九十岁了,岂止是老奸巨猾,而且不是东西了。这就是思想的顽固,所以人生的经验越多越顽固,越来越“污染”,要想恢复到儿童时的那个天真活泼,就非常非常难。真正的修养,是把自己恢复到儿童阶段的活泼天真,那就干净了。如果修养恢复到那个阶段,也就不怕衰老,脑筋尽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记忆反而恢复得更好。——《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东方出版社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如明朝理学家洪自诚的《菜根谭》——此书两百多年来不见了,清末民初,才有人从日本书摊上买回。其书与吕坤的《呻吟语》是相同的类型。书中第一条就说:“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涉世,就是处世的经验。初进入社会,人生的经验比较浅一点,像块白布一样,染的颜色不多,比较朴素可爱。慢慢年龄大了,嗜欲多了(所谓嗜欲不一定是烟酒赌嫖,包括功名富贵都是),机心的心理——各种鬼主意也越来越多了。这个体验就是说,有时候年龄大一点,见识体验得多,是可贵;但是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年龄越大,的确麻烦越大。所以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了质,并不是一件好事。——《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休息者,心与法尔境相合时,妄念客无聚散,于本住大法性尽,获止息之义。如旅客疲而求止憩,松解一切而住,与休息相同。”什么叫休息呢?我们的心与自然法尔境界相配合。老子说得对:“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你们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内的奶娃儿一样,此心活活泼泼的,没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个奶娃儿,你逗逗他,他也会笑笑,你说那笑有意义吗?那你才见鬼;没有意义吗?有意义,他就喜欢笑,笑过了没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没得事。“心与法尔境相合”的时候,客尘烦恼的妄念,无所谓聚,无所谓散。刚才说的奶娃儿,你打他一个耳光,哇哇就哭,你逗他一下,他又笑,他的妄念,无所谓聚,也无所谓散,“法尔如斯”。我们凡夫越长大越不懂,笑了以后不笑了,心想:我刚才为什么对他笑?糟糕!他该不会说我神经病吧?一大堆客尘烦恼与妄念就来了,这个就是人长大了。大人一毛钱都不值,而且,大人变老人更可怕,所以人永远保持童心就是道。——《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我们在谈心理问题、感性问题的时候,曾经提到人都会有情绪。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喜怒哀乐。此外,人还有好恶,这些是健康的人都会有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谈到情绪,人们就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其实情绪并不可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情绪这玩意儿。 ——情绪与道德无关,无是非、对错、善恶。——情绪是自己制造的,虽然是对外在人、事、物的反应,但是没有绝对的标准,同样的话、同样的事,有人会生气,有人不会生气,问题的来源、起因是自己,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每一种情绪都是自我真实的流露,接受自己的情绪,允许自己生气,同样也接受别人的情绪,允许别人生气。——忍耐是情绪被压抑,并不是被消除,也不是被制服,它还是会从潜意识以外的地方出击,同时阻碍我们的成长。——情绪受到压抑,人便会陷入偏见以及心理防卫机制的迷魂阵里,而找不到真实的自己。情绪被压抑会造成生理上的病痛。——愤怒是其他情绪的假象,背后所隐藏的是挫败感、恐惧、担心、害怕,是被打击、被伤害、被冤屈、被欺骗、被误解。——情绪是非理性的,当情绪被重视,被接纳,被处理,理性才会出现。——伤心、难过、流泪并不是软弱、懦弱,那是伤痛。——人一旦明白自己的情绪及其产生的根源,便会进步。——情绪本身没有危险,真正的危险是:情绪被漠视,被否认,被拒绝。压抑和不表明情绪都会造成整个人格的畸形发展及痛苦。 理性有它的优点,过分理性就变成缺点了。所以理性、感性都要有,这两个都很重要!人要明白自己的情绪及其发生的理由,这也很重要!要清楚地知道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现在的情绪如何,心情如何,不要糊里糊涂的。 当一个人很生气了,你视而不见,他就被漠视;你又认为他不可以生气,他就是被否认;人如果总是陷在情绪里,他就会迷离。压抑情绪或不表明情绪都会造成人格发展的畸形,痛苦都是由此而来的。情绪本身没有危险,真正的危险是——情绪被漠视,被否认,被拒绝。来源:李国志 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
“其进锐者,其退速。”进步得太快,退下来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聪明过度,不能再把他当作聪明去培养,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龄的进步;宁可培养他的厚重,让他在知识上的进步慢一点,向下扎根基深厚一点,培养健壮的身体。否则的话,把他当“天才”去教育,到最后会把孩子弄到岔路上,这就是进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做事业如此,做学问如此,做工夫谈修养也是如此,不要求急进,太快了不是好事。急进容易落于侥幸,侥幸得来的,就不能长远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来,这就要记住孟子这两句名言“其进锐者,其退速”。现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欢快速成就”的毛病,结果基础不稳固。就像写毛笔书法,只求快意,草书不像草书,简直是鬼画桃符,他自己却说是创新的书法。假如古代有草圣之誉的米南宫(米芾)见到,恐怕也要跪下来投降了。——《孟子旁通(中)》(尽心篇)东方出版社“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一个人太懂得有所作为,反而会失败。为什么呢?孟子也讲过“揠苗助长”的故事,说宋国有一个人种田,种下以后,天天去看,感觉不到禾苗在长,心里很急,干脆帮忙把禾苗拔高一点。被他这样一拔,结果稻子都死掉了,这是说有所作为反而失败的道理。必须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时要分秒必争,有时则是分秒不可争。必争者是我们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争者,因为时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来就希望天黑,这是不可能的,太阳的躔度是一点一滴慢慢来的。我经常以自己的经验以及年轻时的感受,替青年们着想,所以劝青年人凡事慢慢来,大概要等十年以后再看如何。当我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这样子大概三十岁或许会有成功的希望。听了这话很灰心,好泄气,以为还要十年的时间,哪能等那么久!谁知道一回头,现在都已过了几十年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有自己去体会,急是急不来的。孟子也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时空两个因素是无法忽略的,尽管急切,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如果忽略时间与空间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种程度不可,结果只有“失之”了。这是因为有为而失败,不是“为无为”,所以是“执者失之”。——《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东方出版社来源:南怀瑾东方讲堂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7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