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教 育
全部 |教 育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预约火爆,一度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据澎湃新闻报道,该门诊开设于2020年9月,至今一直很“抢手”,两年来接诊千余名小孩。医生回应称,门诊首先是帮家长理清楚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治疗、综合治疗。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一部分孩子可以改善现状,也有“学渣”变“学霸”。  孩子学习困难,家长寻求专业医学帮助本无可厚非。从报道中不难发现,“学习困难”门诊是对孩子进行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但人们过度迷信这一方法,就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将孩子“学习困难”视作一种“病症”,对其进行专门治疗是否完全科学?在药物效果有限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度恐慌,使儿童产生认知偏差?“学渣”变“学霸”的成功个案,是否值得家长们广泛推崇,又是否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而家庭教育究竟该如何接住一个“偏离标准”的孩子?  学生学习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在教育心理学中,一般将特殊需要儿童分为超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感官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等几类,其中后4种儿童,都属于“学习困难”的潜在群体。此外,外在环境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学习困难,比如学校环境太紧张造成的“适应障碍”,社会竞争环境太激烈造成的“焦虑抑郁”,家庭矛盾太尖锐造成的“亲子冲突”……任何一项,都有可能让孩子的学习“偏离标准”。  因为原因的复杂和多样,学习困难不应该被简单定义为一种“病症”,自然也不会有所谓的“万能药”,家长大可不必视挂号问诊为“救命稻草”,企图一劳永逸,让孩子完成学业逆袭。以“多动症”儿童为例,他们主要存在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和自控力差等特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给予儿童充分的关心,对过剩的精力进行合理引导,加强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让孩子的生活更有规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其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显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家长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足够的耐心,  笔者所带班级中有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上高中后成绩平平,与初中表现相去甚远,不符合父母期待。家长情急之下,给孩子报班补课,发现于事无补后,又在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不但收效甚微,孩子的厌学情绪反而愈发严重。在一次谈话中,我发现正是父母对孩子的成才期望,使其产生了逆反心理,迷上了电子游戏和网络动漫。在这种情况下,我引导他一边转移注意力,减少对游戏的依赖,一边专心学习知识,树立学习自信,情况才慢慢有所好转。可见,破解学生学习困难这一问题,还是要紧紧围绕个体差异,不仅要聆听专业门诊医生的科学建议,还要从多方面寻找原因,对症下药,久久为功。  “学习困难”门诊爆火,恰恰暴露出家庭教育在面对孩子学习困难时的方法式微和从众心理。面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理性认识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制订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并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尊重孩子的认知,给予其应有的温暖和关怀。(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教师强德平)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7日
今年暑假一些城市此类专科门诊处于超负荷状态  不去培训去看病,这个暑假“学习困难”门诊火了。近段时间,一些城市的学习困难门诊就诊预约“一号难求”。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号源紧张到上了热搜,南京、武汉、厦门等城市的儿童医院,此类专科门诊均处于超负荷状态。  那么,学习困难到底是个什么病?去了“学习困难”门诊看病后,“学渣”真能变“学霸”么?  调查  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 两年已接诊1500多个孩子  最近,一幅“学习困难”门诊的图片上了热搜。上海一市民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时,在候诊区拍下了“学习困难”门诊的叫号情况并发到了微博上,这张图片一下子火了起来。有的家长看到这个门诊后很好奇,有的家长则充满疑惑:“学习困难”也能到医院去看病?  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了解到,“学习困难”门诊确有其事。该院相关门诊于2020年9月开设,每周四下午开诊,近两年来已接诊和帮助1500多名学习困难的孩子。  “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国内外研究报道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男生比女生的数量更多一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学习困难”门诊负责医生朱大倩介绍,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学习困难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造成。  无独有偶,武汉多家医院也开设有相关门诊,如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武昌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今年暑假以来,“学习困难”门诊量攀升,不少家长带孩子来求助。武汉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特意将“学习困难”门诊独立开诊,7月的门诊量已经突破1000人次。  那么,看了“学习困难”门诊的孩子,效果究竟如何?  声音 有些孩子学习遇到困难 只因家长期望值过高  据武汉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负责人朱红敏介绍,今年暑假不少家长来门诊“诉苦”,说孩子太调皮,家长经常气得心慌、血压升高,亲子关系越来越差,不得不前来求助。  “很多孩子并非调皮、主观上不爱学习,而是因为遭遇了这样那样的‘障碍’。”朱红敏介绍,有些孩子遇到了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除了多动症外,还有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数学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以及部分孩子可能患有自闭症、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等疾病。此外,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变动、转学、校园人际关系等原因导致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学习。  她说,家长看到表面上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有的认为孩子调皮、不爱学习,有的直接下定论认为孩子是学习能力有问题。实际上,确认孩子存在学习困难,需要经过规范化诊疗。到医院来就诊后,医生除了问诊、观察孩子外,还会安排孩子接受注意力评估、智力评估、感统评估等,综合判断孩子的状态;有些孩子还需要抽血、筛查听力、做脑电图及磁共振等检查,来判断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引发学习困难。综合这些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后,再对症开方。  有趣的是,有些孩子被家长带来看“学习困难”,却被朱红敏劝回: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稍微表现不佳,就认为是学习有困难。其实孩子很正常,反而是家长需要多放宽心。  朱红敏介绍,上周自己接诊一位6岁男孩,这个孩子即将升读小学,家长总觉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一会儿绘本就闹着要出去玩,担心影响今后学习,希望能“纠正”。经过检查,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长能达到15分钟,与他所在年龄段指标相符,朱红敏认为不需要干预。  朱红敏说,7月初她还接诊过一位二年级男生,孩子的妈妈焦虑不已,认为孩子“病了”。经过检查和评估,男孩很健康,各项发育指标也都在正常范围内。朱红敏劝慰家长:孩子并没有“生病”,偶尔一次答题没答上,很正常,可能是知识点没掌握好,或者其他偶然因素影响,找出原因后调整即可。“家长期望值高、太焦虑,反而可能‘传染’孩子”。  建议 “学习困难”需要被正视 但千万别当它是“万能药”  记者了解到,戳中众多网友心坎的“学习困难”门诊,并不是突然“一号难求”,而是开设至今一直很“抢手”,每周的门诊几乎都是约满状态。很多人关心的是,看过这个门诊,就能从“学渣”跻身“学霸”?对此,朱大倩医生说,的确有一部分“多动症”孩子在药物治疗后变成“学霸”。但她强调:“没有那么快,因人而异,门诊首先是帮家长理清楚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治疗、综合治疗。”  专家建议,孩子遇到学习困难、心理困境,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能够对症下药,冲破心理障碍是一件好事,“学习困难”也需要被正视,但千万别当它是“万能药”。  “学习困难门诊火了,来看门诊的家长和孩子多了,这是好事,说明大家对孩子的心理行为能力更重视,知道通过正确渠道来关注孩子,及早干预。但同时,家长也要注意避免落入误区。朱红敏医生说,还有些家长认为,带孩子到学习困难门诊看病,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其实,遭遇学习困难的孩子,经过正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专业的康复训练等,家长、学校、医院联合干预,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学习能力,取得更理想的学习成果。但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切不可心急。  也有人认为,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家长才最需要静下心来观察孩子,也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状态。如果家长自身陷入打鸡血式教育陷阱和教育“军备竞赛”,那么,不论是“学习困难”门诊还是所谓的“聪明药”,都不能缓解家长内心的学习内耗。面对“学习困难”门诊,家长须多留个心眼。在孩子学习问题上,有病治病,也别没病找病。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07日
摘要:近年来,吸毒人员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防范新型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构建科学有效的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我国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研究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创新内容、形式、渠道为抓手,研制标准化体系为指引,采取尽早发现及时干预的原则,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的方法和路径。关键词:新时代 青少年 毒品预防教育 体系 禁毒 毒品治理毒品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最复杂挑战之一,是公认的难题。我国禁毒形势整体向好,吸毒人员增长率总体下降,但滥用新型毒品人员持续增加、吸毒人群呈年轻化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养成关键时期,吸毒行为是价值观驱使的越轨行为外现,养成正确的毒品价值观(毒品观)则会拒绝毒品,养成错误的毒品观则可能会发生涉毒风险行为。当前,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认知信息来源呈现多元化、网络化、碎片化等特点[1],对青少年保护性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挑战。因此,针对青少年开展科学、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禁毒工作的重点问题,构建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无可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需求。一、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一)青少年毒品滥用问题依然严峻年轻人依然是毒品滥用的主要人群。《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2]:“截至2019年底,中国现有吸毒人员214.8万名,其中18岁到35岁104.5万名,占48.7%;18岁以下7151名,占0.3%。”青年与青少年吸毒群体具有一定规模。《2021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3]指出,“我国吸毒人数和新发现吸毒人数连续5年下降,毒品滥用治理成效持续显现,但滥用品种更加多样。”这对追求娱乐性与感觉寻求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沾染毒品的风险仍旧存在。具体到诱发因素,大部分可以归因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性,他们感觉寻求的水平较高,喜欢追求新异刺激,同时强烈的归属需要推动青少年对同辈有更高的依恋,如在青春期前后接触到有吸毒行为的同伴,则其本人产生吸毒行为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同时,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吸毒问题不仅仅对其自身发展有消极影响,还与更高的越轨行为和风险行为有密切关联,这些消极影响会向家庭和社区延伸,最终影响社会安全稳定。(二)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效果欠佳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青少年对毒品危害和防范等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毒品预防教育。很多毒品预防教育活动还停留在达成基本的宣传任务层面[4]。缺乏相关的毒品预防教育资源,也有很多学校会让没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专业师资不到位也会影响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知。有研究表明各学龄段的学生对吸毒带来的身心危害之认识总体比较肤浅,大部分停留在宣传图片上直观可见的危害症状,对涉毒行为的违法性也存在片面的认识[5]。同时针对已经进入社会或在外打工的青少年,接收毒品危害等信息的路径更少,对毒品预防方面的认识更加缺乏。传统毒品预防工作通常在国际禁毒日前后集中开展宣教活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参与毒品预防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毒品的危害,但这种认识和作用不可能持久[6]。且在宣教过程中,青少年参与和互动的程度不高,主动获取的知识较少[7]。再加之青少年对毒品的概念大多来自于影视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的描述,这些作品并没有科学传递毒品吸食后对个体身心带来的损伤和危害,反而更多呈现出毒品使用与娱乐性的关联,激发了部分青少年对毒品的好奇和渴望[8]。且现有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内容大多针对传统毒品,大多青少年对日益变化的新型合成毒品了解甚少。正是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不足,才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尝试吸毒继而染上毒瘾。二、当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重禁毒宣传,轻预防教育1990年2月20日在名为“国际合作取缔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非法生产、供应、需求、贩运和分销”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各国首脑达成了“毒品供应断流”和“削弱毒品需求”两大禁毒策略,前者主要是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打击毒品制贩等行为,以降低毒品流通量,后者是针对毒品滥用行为开展医疗、教育等工作,以降低毒品需求。我国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则是“削弱毒品需求”策略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并与打击毒品犯罪相辅相成。从工作的内容上看,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围绕“禁”和“防”这一核心思想开展工作,向广大民众普及“不能做”与“做了的后果”,从功能上看传统禁毒宣传教育有强烈的警示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众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还具有普法功能,在宣传的过程中将我国禁毒相关法律法规向大众进行了宣讲,提升了大众的法律意识。但不难发现,针对毒品成瘾行为形成的机制,易感人群特征等和毒品成瘾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内容较少,在帮助大众从“了解毒品”到“预防毒品”上的教育功能存在缺位。随着国际和我国毒情形势的变化,传统禁毒宣传工作在专业性、科学性、传播性、有效性方面的局限性开始显现,例如,针对国家未列管的新型毒品,以及我国列管但在国外部分地区合法化的毒品如何进行有效的禁毒宣传教育问题是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二)教学资源缺乏,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毒品预防教育受工作机制等因素限制,存在教育资源单一,教育途径不符合新时代青少年接收信息的习惯等问题。李畅(2018)[9]将禁毒宣传教育归纳为四种主要模式,一是通过主流媒体向青少年宣讲模式,二是通过举办现场展览与展示模式,三是通过禁毒广告宣传模式,四是通过“6·26”国际禁毒日开展主题活动模式,以上四种模式在宣传教育的标准化和广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毒品预防的差异化和深度上存在局限。王道春等人(2019)对当前公安禁毒宣传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分为传统与新型两大类,以传统为主,新型为辅。传统路径主要通过街头宣传、禁毒知识讲座、禁毒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全国学生禁毒征文比赛等。而新型路径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新型媒体为平台进行的禁毒宣传,依托互联网、卫星通讯、无线通信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在微信、QQ、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及时向用户提供禁毒宣传信息[10]。不难发现,当下针对青少年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大多数是运用简单的视频及图片宣传资料,如利用橱窗、黑板报、手抄报、宣传广告、宣传折页等,这类预防教育对知识传播的深入度不强,警示功能大于教育功能。同时,该类资源投放的时间通常集中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后,信息传递的时间较短,无法起到持续性和系统化教育的效果。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现有预防毒品教育的教材、科普读本等出版物数量并不多见,且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当前毒情发展的新趋势,也缺乏从科学角度对成瘾行为进行解读的相关内容。从教育宣传渠道上看,社区中有限的禁毒宣传活动多停留在社区宣传栏,或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开展,但受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这类宣传教育活动受众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而非青少年这类高危易染群体,学校作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主阵地,其教育活动也常流于形式,互动参与性较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虽然各级禁毒防控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融媒体平台对毒品预防教育的促进作用,也搭建了拥有禁毒宣传教育功能的传播平台,如公众号、抖音或禁毒宣传网站等,但在内容建设方面仍有待完善,毒品预防教育网站宣传形式大多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现有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现象,用统一的内容和模式开展教育活动,其最终的成效则难以保证。(三)教育人员数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了政府作为禁毒宣传教育的主体,应汇集各方资源,全方位开展预防毒品教育工作,可总结为“六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进家庭、进场所、进农村,覆盖了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禁毒法还明确了针对不同教育场景,实施预防毒品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包括政府、群团组织、教育部门、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家长等等。但随着毒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传播渠道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毒品使用后的身心反应与伴随风险的差异性增大,新时代的毒品预防教育对具有毒品戒治工作经验,了解易感人群特点和毒品传播特性,以及毒品成瘾的身心机制和风险特征的专业工作队伍需求越来越强烈。根据生态化理论的观点,青少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会根据青少年个体特征差异与外部环境特征差异发生变化,所以不仅接受毒品预防教育青少年受众与其他群体存在差异,而且接受教育的场景也存在差异,传统采用宣教式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的效果受到了严重制约。新时代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受众的差异化因素,积极采取多元化教育策略,这就对毒品预防教育从业者的教育技能与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能够开展专业化毒品预防教育的组织和团队相对较少,毒品预防教育专、兼职从业者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三、构建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一)以育为先,创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理念谋划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单纯注重禁毒宣传而轻视预防教育的传统理念和做法,树立“育在防先,防胜于罚”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新理念。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构筑全社会防范毒品的有力体系,需要联合政法机关、禁毒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形成个人预防体系、学校预防体系、家庭预防体系、社会预防体系、社区预防体系和其他预防体系相互协同、相互融合的全体系、全过程的预防和教育体系。坚持以育为先,预防为主,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学校预防体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和预防功能,坚决守好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的主阵地。具体而言,学校教育要创新育人理念,发挥自身育人优势,结合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现状和要求,跳出“毒品”谈“毒品预防”,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知识技能传授、价值观培养、心理健康等育人工作结合起来,以教育的视野和理念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吸毒和毒品的危害,而不是简单的以宣传的视角和方式向青少年展示毒品的危害和吸毒的后果,在必要的健康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教育中,培养学生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识别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二)建构新时代青少年毒品价值观教育理论体系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基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形成的信念,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得失的信念系统和区分对错、好坏、美丑、损益以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11]。也就是说,人们不管做出正确的、符合常规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行为,还是错误的、越轨的行为都是基于其价值的判断。人的价值观是人格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系列抽象的观念表征和社会规则的集合,行为是表现形式,价值是内在驱动。价值观对行为的影响与其自我内化的程度有关, 只有经历了自我认同的价值观对个体而言才是重要的, 并能对相关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一个人没有将吸毒在我国是违法行为作为规则内化到自我中;没有将毒品是大脑神经生理对毒品的一个误会、吸毒违背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等认知内化到自我的道义中,而当面临选择吸毒的享乐和可能的危害时就出现了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的加工错误。基于大量对初次吸毒行为的调查都表明,绝大多数发生首次吸毒行为的人当时都知道是毒品、可能是有危害的,而选择不吸毒的人同样是因为知道是毒品、可能是有危害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呢?因为选择吸毒的人的价值观是毒品可以吸食,而选择不吸毒的人的价值观是毒品不能吸食。那么,要使人们选择不吸毒就必须让他形成毒品不能吸食的价值观[12]。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保护性价值观是基于道义原则的方式进行认知建构的, 这就使得相关的价值信念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绝对真理”[13],当代青少年一出生就处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渠道多元、喜欢独立思考和加工信息,他们知其然更会去追求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毒品价值观教育中,需要匹配适合当代青少年认知事物的习惯和规律,顺应潮流,而不能还停留在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中,应该将毒品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影视、动漫、短视频、游戏、二次元、多次元文化中,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输送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毒品价值观。(三)融合资源,探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智能化移动终端的普及和应用,使青少年接收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样,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快捷而高效。传统的毒品预防教育方法如黑板报、宣传画册、讲座等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对信息和知识接收的偏好,提高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的关注和效果,需要积极拓展新的宣传教育路径和手段。在学校教育环境,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应该采取育防结合、教育为主的方式,充分结合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介,探索和建立符合青少年信息认知方式的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和方式。一是充分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随着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青少年通过移动社交媒介进行学习、娱乐的频率也越来越高,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关键阵地,特别是中学生群体更是出现了痴迷网络,上网成瘾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上网主要热衷于网络聊天、微信、短视频、微博、论坛、手机APP、游戏、电影、综艺等活动,特别是近些年兴起的网络短视频软件,俨然成为了青少年上网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移动新媒体的价值和作用,国家禁毒部门、学校教育系统、媒体运用中心要协调联动,全面发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和技术优势,把禁毒宣传、毒品预防教育、健康生活价值导向等内容充分展现在青少年接触率高的新媒体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二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教育方式,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甚至可以打破文字、实物等载体壁垒,让人们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接受。青少年开展毒品预防教育,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和优势。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和筛查特殊人群和重点人群,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针对性预防和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交互、远程教育等形式,向青少年全面展示讲解毒品知识和吸毒危害,更加生动可感,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此外,在利用新技术优势开展线上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同时关注线下教学和现场体验,要充分发挥禁毒人员的专业优势和禁毒场所的警示育人功能,开展必要的线下教学和现场体验,增强青少年对毒品及其危害的感性认识。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三是构建多方联动的毒品预防教育新机制。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而是要秉承共治共享的理念,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充分融合,发挥全社会各个阶层和组织的力量,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社区多方联动,协同一致的全方位、全过程预防教育体系。同时,深入挖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毒品预防教育方面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层面培育禁毒大环境,在家庭层面打造预防基本单位,在个体层面提升拒毒心理资源。青少年群体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对于在校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和功能,但对于部分辍学或外出务工的青少年群体则更多地需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力量,联合国家禁毒教育机关、专业社会禁毒教育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和禁毒教育志愿者,建立多重力量参与的社区毒品预防教育新机制。(四)育防结合,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仅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路径,而且还必须加强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需要更新和完善传统的单纯宣传毒品危害后果的教育内容,走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新之路,建立更加完备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禁毒戒毒教育的内容涉及医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主体和学科内容,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资源库就是要建立多元一体的毒品预防教育主体和内容。一是要全面深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内容体系。打破传统的单纯讲授毒品危害的教育内容,全面普及关于毒品和毒品预防的知识技能,特别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美好健康生活的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体系。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制定了《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禁毒教育课程,但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还有待提高。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以学校为主体,组建专家团队,系统编写青少年科学规范的毒品预防教育大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方案、专用教材、辅导读物等专门材料,进一步丰富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三是要创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层面不仅要开设专门的毒品预防教育课程和内容,而且要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青少年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毒品预防教育,要把毒品预防教育同学校文化知识讲授、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有机融合。四是要及时普及对新型毒品的认识和预防教育。随着现代技术和生成工艺的发展,新型毒品的种类和形式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也给禁毒预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和挑战,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毒品知识的预防和教育上,还必须要及时更新和普及新型毒品的种类和相关预防知识,特别是要增强青少年对合成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五)循证实践,打造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不仅要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资源库建设上下功夫,而且还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标准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师队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核心在育,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毒品预防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毒品预防教育教师的职业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不仅要大量增加毒品预防教育教师队伍数量,而且要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一是要强化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专家学者队伍建设。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涉及禁毒学、公安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一系列学科和领域,因此,必须组建一支由众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更好地引领和指导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教师培养工作。二是要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机构、禁毒系统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大量培养既懂毒品及毒品预防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三是要加强禁毒一线人员的师资培训。让禁毒一线人员进学校、进课堂,充分发挥禁毒一线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优势,更好地促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四是要加强禁毒立法工作者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禁毒立法工作者是我们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资源,加强法律工作者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使得他们既是法律专家又成为教育能手,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与学校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对毒品法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五是强化社区志愿者培训。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特别要强化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增强其毒品预防知识技能和宣传教育能力,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数量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生活,远离毒品的良好氛围。四、新时代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的支持措施吸毒成瘾是严重危害我国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防范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一方面需要构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推进青少年禁毒防控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常态化青少年涉毒问题排查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排查管控,坚决打击零星贩毒市场和不法分子,加强对校园周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娱乐场所的整治和排查,净化社会风气和环境,为青少年创造远离毒品的健康环境。二是加强对青少年涉毒问题的监测和预警。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深入研究青少年涉毒问题的特征,分析涉毒原因,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和管控,做到超前预警、及早防范。三是及时管控吸毒成瘾的青少年,并提供戒毒治疗服务。禁毒、公安、宣传、学校、社区等部门要联合行动,大力加强涉毒青少年排查管控工作,及时为吸毒人员提供收戒治疗服务,教育挽救涉毒青少年群体。四是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上升到社会治理的层面加以统筹安排,发挥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多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优势经验,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将毒品治理与教育心理矫治的循证实践成果向社会延伸,并向基层社区外派专业力量定点实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局(所)、公安禁毒、各级学校共同建立多方认可、参与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综合平台。(作者:袁存凤,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博士。张灏,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王高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公共治理学院副教授。)参考文献1.孙琳琳,张凡迪.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媒介因素实证分析[J].今传媒,2011(03):50-51.2.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19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2020-06-24.3.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国禁毒网.2022-05-26.4.朱晓莉,陈晓云,黄泽政,陈峰,张林.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情况调查——基于A省在校生样本的分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03):49-57.5.秦总根.差异化毒品预防教育的探讨[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8(04):16-22.6.温佳琪,关纯兴.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模式[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32(01):79-84.7.梁鑫,郑永红.当前我国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08):21-23.8.雷海波.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创新发展[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05):107-112.9.李畅.“两微一端”禁毒宣传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10.王道春,刘宏楚.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禁毒宣传模式的创新[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9,21(05):21-28.11.黄希庭.探究人格奥秘[M].2014.北京:商务出版社.12.王高喜.禁毒社会工作者知识技能手册[M].2021.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3.岳童,黄希庭等.价值观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07日
演讲人:吴中胜 演讲地点:赣南师范大学 演讲时间:二〇二二年六月  吴中胜 赣南师范大学教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江西省百千万工程人选、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家训”是指家庭内部的规训,即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等。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  文体视角  《说文解字》:“训,说教也。”可见,“训”是一种行为方式,具体来说是一种说教授道的行为。追溯“训”体之源,其最早被命名为文体,应是出现于《尚书》之中。《尚书》是尧至周期间政事言辞之汇编。孔安国撰《尚书序》中提到:“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文选》卷四十五),即指《尚书》中的六种“各司其职”的文体。作为“尚书六体”之一,最初的“训”也是依傍政治而生。这是“政事之训”,记载着有关执政规律的训诫,有君主对王位继任者和臣下的训示,也有臣子对君主的规劝。随着社会的发展,“训”体大致经历从“政事之训”到“家教之训”的转变,同时在与其他文体的互渗过程中,其内涵边界不断扩大。  基于“训”在广义上的说教之义,那些以说教训诫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皆可被看作是“训”体文。就以《尚书》来说,其中有很多篇目虽不以“训”为题,但就其内容来看实为“训”体文。正如孔颖达所说:“《书》篇之名,因事而立,既无体例,随便为文。”  总的来说,不论是以“训”为名的“训”体文,还是虽未冠以“训”名,但实为“训”体的文章,都体现出“训”作为一种上古文体的特点,在古代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政治规训的作用。所以“训”作为一种文体,最初是“因事而立”,是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作为一种“王室政训”的同时,本身也行使着一种“王室家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先河。  不论是先秦时期的“诰”“令”“箴”“铭”等带训令说教性质的文体,还是之后兴起的“诫”文,都在其文体的功能和性质上与“训”体异名同功。此外还有“规”“令”等文体,也常被用在“教诫训示”的场合之下,与“训”体有相似功能。比如“令”最初也是发源于政治上的诏令文,是一种古代的政治应用文体。《文心雕龙·诏策篇》说:“戒敕为文,实诏之切者”,刘勰认为告诫的文辞,就是诏令中最为切实的一种。和“训”“诫”一样,当“令”从“政令”延伸到家庭之中,就成为 “家令”,开始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而“规”本身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规范性含义,《说文解字》:“规矩,有法度也。”就是说“规”是合乎法度的意思。吴曾祺《文体刍议》:“此体古无所师,唐人以意为之。后人每有规条、规约之目,亦是此意。”这些规条、规约其实就是一些“规劝”“规训”等教诫、告勉之辞,在古代,“规”常常出现在家庭、书塾等地。长者对幼孩言谈举止进行规范的条约也就形成了家庭的规约——家规。“令”包含着更强的强制性意义,“规”则有更大的约束性,但作为文体,它们都和“训”一样,发挥着教诫告劝的社会作用,广义上都可视为在“训诫”体范畴之内。中国古代的文体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不断地发展变化,而且各种文体之间又常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上文中提及的“训”与“箴”“诫”“令”“规”等文体,产生于不同的“特定场合”,却有相似的社会功能。在中国古代,文体的复杂多义和不确定性使文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上述几类文体之间就很难划分出清晰的界线,“训”与“箴”“诫”“令”“规”等都是具有“教诫”功能的实用文体,其实常常被视为同一种文体。  《颜氏家训》。资料图片  《颜氏家训》书影。资料图片  广西柳州柳江区穿山镇高平村,志愿者为村民书写家训家规。新华社发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濂江书院,小学生们在听讲解员介绍有关朱熹讲学的故事。谢贵明摄/光明图片  家训之训  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聚了古代中国人千百年来积累的教育观念和人生智慧。“家训”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边让传》:“髫龀夙孤,不尽家训。”意为“父母的教导”,即家教。家训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人独有的治家规范。那些蕴含其中的治家、理家和兴家的智慧也是维系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家族经久不衰的“传家宝”。  宽泛地说,只要是教导子孙后辈如何修身齐家的言辞和文字都是“家训”。像周公的《诫伯禽书》、曹操的《内戒令》、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司马谈的《命子迁》、陶渊明的《命子》等都是“家训”。唐、宋以后,出现大量韵文形式的家训,如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陆游的《示儿》,以及邵雍的《诫子吟》《教子吟》《教劝吟》等。  陈振孙推崇《颜氏家训》,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是从狭义角度来说的。陈振孙的说法是有依据的,因为从家训史来考察,《颜氏家训》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家训的成熟,是历代家教的典范。它自成一家之言,新创“家训”文体,是第一部以“家训”命名的训言体著作,堪称“家训之祖”。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化兴起,家族意识日渐浓厚。选官制度有重要变化,由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变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家世门第是主要依据。人们更加重视“家风”“家声”和“家学”。《颜氏家训》在《教子》《治家》《风操》等章节中就谈到了涵养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如《治家》:“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就把治家与治国并论。《涉务》开篇就提到:“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君子,要能够做一些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事情,高谈阔论、纸上谈兵,是愧对俸禄和官位。“家训”是中国古人特有的治家规范,也是中国文学特有的实用文体。  家教传统  中国自古就善于总结家族兴衰的经验和教训:“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周易·坤·文言》)“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公羊传·昭公二十年》)所以为子孙着想,要多多行善。提倡好的家风,如:“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彖》)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许多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而我认为这句话更重要的内涵是说,每个人要尽自己的“职份”,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好父亲应该做的事情。其他家庭成员也各尽其“职份”,这样就“齐家”了,推而广之,天下就太平了。《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也是这一理路。  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讲过一个故事: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寑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寑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淮南子·人间训》)  孙叔敖是楚庄王的功臣,照理可以受封肥沃的领地,但他偏偏选择“寑丘”,那个地方多沙石、甚至地名都丑,谁都看不上。但是后来呢?选择肥沃领地的其他功臣的后代很快都消亡了,只有孙叔敖的子孙保存下来。因为肥沃的土地大家都想得到,所以会争斗,贫瘠的土地没有人想得到,所以没有性命之忧。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写了一本书《血缘:〈史记〉的世家》,世家是什么呢?就是一些世代兴盛的大家族。一些世家大族的兴盛,一个家族之所以长期存在,有精神层面的构成元素,在培养优良家风方面,肯定有一些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犇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史记·吴太伯世家》)  《史记》“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讲了一个兄弟谦让的故事。太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朝周太王的儿子,他俩还有一个弟弟叫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姬昌,很得周太王的喜欢。周太王很想把王位传给姬昌,那就要想办法把自己的位子先传给季历。太伯、仲雍看出周太王的心思,就跑到南方当时的蛮荒之地去了,让弟弟季历可以放心地继承王位。后来季历果真继承了王位,他的儿子姬昌也继承了王位,姬昌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这就是吴氏家族“德让”的故事,后代吴氏家训中多有“德让”的训辞,许多地方的吴氏家族的祖厅门楣上就有“德让遗风”四个字。孔子曰:“太(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说的就是这种谦让美德。  “丁丑,崔柕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柕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柕曰:‘忠臣也,舍之。’齐太史书曰:‘崔柕杀庄公’,崔柕杀之。其弟复书,崔柕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柕乃舍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齐太史三兄弟,面对篡位的权臣崔柕,齐太史坚守史官的职守,坚持写下“崔柕杀庄公”,崔柕就把齐太史杀了。齐太史的弟弟继任史官,又这样写,崔柕又把他杀了。齐太史的小弟弟接着任史官,又坚持这样写,崔柕害怕了,只好放了他。齐家三兄弟坚守的是史官的实录精神,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不虚美,不隐恶”(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这种实录精神,不仅是一种史学精神,更是一种职业道德,也是人格精神。文天祥《正气歌》中“在齐太史简”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史记·鲁周公世家》)  这个故事是说周武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年纪太小。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看到这种情况,就代替周成王管理王朝事务,这就给人留下口舌。周公旦不顾天下人的流言蜚语,等周成王长大成人,就还政成王。这个时候天下人终于知道,周公旦是大公无私。司马迁称这个故事为“揖让之礼”。(《鲁周公世家》)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周公旦的这种精神,是一种担当精神,也是一种信守诺言的品格。  上面所说的谦让、尽职、守信,是古人认为立身处世坚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许多家族存世立教的基本信条。  家规家训的目的不在于“轨物范世”,而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正因为是对同宗同祖的亲人们说的话,所以比较真诚,比较可信,所谓“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颜氏家训·序致》)就拿《颜氏家训》来说,这部书一共有20篇,有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等,涉及家庭内外、士人立身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后世而言,在明确其固有的历史局限的前提下,其中有许多思想内容,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  不要溺爱小孩:“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氏家训·教子》)  善择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说明“君子必慎交游焉”。(《颜氏家训·慕贤》)  劝学:“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颜氏家训·勉学》)  尽忠守职:“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是“朝廷之臣”,二是“文史之臣”,三是“军旅之臣”,四是“藩屏之臣”,五是“使命之臣”,六是“兴造之臣”。“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颜氏家训·涉务》)  居安思危:“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颜氏家训·涉务》)  重农务本:“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颜氏家训·涉务》)  守道崇德:“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主张君子之德,反对“躁竞得官”。(《颜氏家训·省事》)  《颜氏家训》是我国较早的家规家训,对族人的日常行为作了种种规范和训导,对于人品修行的重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颜氏家训·勉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对于“人己之学”,《颜氏家训》更有明确的表述: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勉学》)  有意思的是,颜之推提出,古今学者所谓的“为己”“为人”内涵指向有所不同,但无论古今,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讲论文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利行”。  尽忠报国:“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戒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颜氏家训·归心》)这是忠孝难于两全的思想,关键时刻主张弃孝尽忠。  六朝时期中原变乱,许多中原大家族举家南迁,在思想上仍然保持着中原文化的思想观念。《颜氏家训》的主导思想就是传统的中原文化。为了在相对陌生的南方生存发展下去,这些大家族特别重视对家庭成员的教育。颜之推回忆自己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凊,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颜氏家训·序致》)又如梁代萧绎《金楼子》有“戒子篇”,收集了史上训教子孙的一些善言名言,如合稷庙堂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等。  有良好的中原文化根基,又有严格的家庭教育,当时许多大家族人才辈出。当时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就说:“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文心雕龙·时序篇》)刘勰说王、袁、颜、谢、何、范、张、沈等家族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家族,出现许多人才。唐代刘禹锡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仍然有对六朝众多家族兴衰的感怀。  客家的家规家训  下面,集中介绍一下我们通过调查等方式搜集、整理的客家家规家训。客家的传统家规家训是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之一,蕴含着忠孝为本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  对于家庭,客家人重视“孝”的教育。如《刘氏家规》(宋嘉泰元年本)有“孝父母”列入家规总则条目:“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故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诚、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所以为尽子职也。”《李氏家规》(清刻本)有“敦孝悌”条目:“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干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戴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强调报父母生养之恩是人伦至极,尤其强调父母在世时就要及时行孝。  “忠爱家国”在客家家规家训中是重点强调的内容。如《张氏家规》(清河张氏清刻本)就有“忠效国家”条目:“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商。清政廉洁,不图恩偿。和衷共济,不怨下上。执行政令,遵纪守纲。踊跃赴公,早完税粮。”唐陈崇撰《义门陈氏家范二十则》有:“出励名臣,处为硕儒。安吾作息,急乃公输。”达则为忠臣良将,穷则硕儒善士,但无论穷达,都要急国家之所急。这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深厚积淀。  客家人与人交往重礼义、讲谦和。如《谢氏家训》(清刻本)要求:“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台湾屏东县南州乡《徐氏家训》指出:“以出入则与俱,以吉凶则与共,以燕享庆吊则时相聚处者也。若以情属之义联之,何在非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之谊乎。苟或因小忿而生嫌,片言而构祸,鲜不以通家至好之谊而至隔绝不亲矣。”  客家人因为“客居异乡”,更加懂得生活之艰难、幸福之不易,所以十分强调勤俭治家。如《钟氏家训》(清刻本)有“禁游惰”条目:“一人各寻一业,务尽其职,切不可驰骛浮华,虚闲度日也。”又有“戒奢侈”条目:“治生之道,曰开源,曰节流,开则务勤,节则务俭,不勤不俭,亏损立见,况俗尚奢华,事事不安于简朴,非自立骨干,必不免为习所移。噫嘻!十年勤之难丰,一旦耗之易尽,何如崇朴黜华,食用无忧不继。”  由存留至今的客家家训来看,古代家规家训的确凝聚着古人千百年来的生存智慧,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06日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有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同时,行业形势变化加之疫情影响,也扩大了待业求职的群体。在此背景下,已在国内发展数年的简历修改师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有简历修改师自诩有十年人事工作经验,而一位顾客花费300元请其修改简历,发现修订版的简历只是“套了一个新模板”,内容则“几乎没有多大变化”。  简历修改师,顾名思义,就是对求职者的简历进行修改、优化,以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提高求职成功率。对于一些缺乏求职经验的求职者来说,请人修改、优化简历属于正常的市场需求。但是,必须警惕简历修改师变为简历虚构师,对简历进行过度包装。每个求职者都必须明确,一份打动用人单位的简历,不是靠写出来的,而是需要自己有亲身经历、体验;虚构、夸大的简历,不但无助于获得岗位,还可能留下不诚信的污点。  撰写、投递简历是求职的第一关。总体看来,有不少求职者的简历制作,确实存在问题,格式不规范,内容泛泛而谈,缺乏个性与针对性。不同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不同、招聘标准不同,求职者应该分析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有针对性地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胜任这一职位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份好的简历,应具备三性:个性、真实性、针对性。个性是指求职者的个性、特长;真实性是指必须客观、真实,不能虚构、编造;针对性是要有的放矢,切中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中,个性是基础,但遗憾的是,很多求职者没有个性、特长,于是就难以制作出一份好的简历。  简历的真实性对求职也十分重要,因为简历只是求职的第一关,接下来还有笔试、面试等诸多环节。求职者即便依靠“美化”后的简历获得笔试、面试的机会,但是,如果简历不真实,迟早是会露馅的,不但不能获得聘用,还会因弄虚作假,被用人单位列入黑名单。  对于简历修改师这一新兴职业,需要理性认识。在求职市场上,总会有少部分求职者会有请人撰写、修改简历的需求,这也是随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需求。要避免简历修改师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人才市场,应对这一新兴职业加以规范,明确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专业鉴定、评价。  求职者选择简历修改师,也要有合理的期待,不能轻信简历修改师的承诺。包括“保过承诺”,这不过是营销的噱头,有的是赚概率钱,不过就退款;有的则是只管入围笔试或面试环节,至于接下来是否会被录用,还是要靠求职者自己。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估,要有理性的求职规划,不要过度夸大、迷信简历的作用。  据报道,除了社会人员,还有高校毕业生找简历修改师优化简历,社会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找简历修改师可以理解。而高校毕业生找简历修改师优化简历,则暴露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不足。就业指导与服务课的老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简历,并帮助学生修改简历,这也是高校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基本工作。如果高校毕业生为如何制作一份好的简历而烦恼,那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求学经历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可向用人单位展示的;二是学校没有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或是该工作执行不到位。这是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反思的。(蒋理)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编者按  暑假,是孩子们休闲娱乐的好时节。然而,有一些孩子,暑假期间沉迷于网游、短视频、卡牌等无法自拔,家长对此忧心忡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给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的暑期环境,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近日启动“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各地执法司法部门也针对暑期特点多措并举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为推动暑期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探寻多元治理体系,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法治经纬版从今天起推出“关爱未成年·暑期防沉迷”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为方便家校联系,马女士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部新手机,并明确告诉孩子不能下载网络游戏,可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一有空就抱着手机,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马女士对此十分焦虑:“短视频内容五花八门,孩子又没什么分辨能力,这样下去学习成绩肯定要下降。但孩子似乎已经沉迷其中,怎么劝都不听,一说收手机就感觉要和我‘拼命’。”而更令马女士担心的事,一些主播常说的网言网语也被孩子学了去,有些听上去十分粗俗,有些干脆直接就是骂人的话。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现在许多网游都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压缩、限制,但这并没有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短视频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选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有65.6%,20%的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虽然各大平台出台了青少年模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解密码、购买账号等绕过技术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  未成年人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沉迷短视频有何危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线调查。  未成年人容易上瘾  危害大影响价值观  “给我点点关注,带你们解锁更多姿势不迷路。”  “叫我大哥,以后我在学校罩着你。”  “不是同一个时间,但是同一个‘撤硕’,来干了奥利给。来我考你们个问题,知道奥利给是什么吗,就是屎!”  ……  这并非户外主播在拍段子,而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餐馆内见到的一幕:主角不是成年人,而是3个六七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的家长就坐在孩子对面若无其事地玩着手机,似乎对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  面对询问,她告诉记者,平时偶尔给孩子玩下手机,暑期玩的时间多一些,孩子主要就是玩益智类游戏和看看短视频,从短视频中学到了一些网络热梗,“感觉没啥大问题,孩子还小,就是图个好玩,而且身边不少孩子也这样”。  记者采访北京、天津、山东、安徽等地多位家长了解到,由于当下青少年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很容易接触到短视频,身边很多孩子沉迷其中。而随着暑期来临,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刷屏上瘾现象愈发受到人们关注。  为何未成年人容易沉迷短视频?  北京市丰台区居民张红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平时会主动找家长要手机上网搜索资料。“这些短视频直播平台刷多了,大数据推的都是其关注、喜欢的东西,内容丰富、轻松诙谐、时效性强,很多大人刷起短视频都停不下来,更别说小孩子了。”  7月18日,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组织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网站平台的功能设计不够合理,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重要诱因;有的短视频平台通过奖励反馈、礼品领取、签到打卡等功能设置,让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还有一点关键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特别是暑期生活过于单调。“在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当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比很高,由于生活中缺少陪伴,他们在短视频这个虚拟世界中寻找寄托。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是由于意志力不强沉迷于短视频。”  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危害之大显而易见。  “你看那些网红,他们没读过什么书,各个受人喜欢,挣的钱是大学毕业生的几十几百倍,我现在学着他们拍视频做直播,将来肯定要比读书强得多。”来自安徽省宿州市的中学生陈辰告诉记者,他说自己不少同学也是这么想的。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看来,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可以作为某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长期沉迷于刷短视频难免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短视频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一些网红主播的言论可能会误导青少年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蔡海龙解释说,此外,当前短视频平台普遍使用的个性化推荐方式还有可能使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导致视野狭窄、偏执自负,滋生青少年社会问题,严重妨碍个人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此外,据公开报道,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中涉及暴力、低俗、软色情、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也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青少年模式易规避  内容匮乏实用性弱  实际上,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很多短视频平台都内置有青少年模式。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开启和观看直播,没有充值、打赏等入口;在青少年模式外,开播必须实名,未成年人无法开启直播,同时,如系统检测到消费账号疑似未成年人,将立即对账号弹窗并要求实名认证,用户拒绝认证或认证为未成年人后,消费将被系统拦截,账号禁止在App内充值。  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沉迷,但现实中,想要绕过青少年模式的办法也不少。《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三成左右的未成年人认为多数短视频内容低俗和认为短视频采用的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  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需要家长主动开启,或主动在平台实名认证是未成年人,每次打开App才会进入该模式。假如在短视频平台只是观看视频、发布短视频、购物等,一般无须实名认证,除非是看直播、开直播、收益提现等功能才会强制实名认证。  对于山东省滨州市初二学生华莲来说,许多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对他来说形同虚设。  “我的身份信息都是网上买的,用它不仅能注册短视频App,还可以不受限制玩网游。有时候账号无法登录了,如果爷爷奶奶在家,我还可以‘借’他们的手机用验证码登录。除非真是家长一对一监管那种,否则都可以绕过限制玩网游和刷短视频。”华莲说。  记者在电商平台进行搜索,有很多教授如何解绑青少年模式、破解防沉迷系统的网店。此外,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并不清楚青少年模式是什么,或是知道了也没有尝试使用。还有些未成年人会利用爷爷奶奶的身份信息进行注册,以此规避未成年限制系统。  “我之前也试用过青少年模式,但App设置该模式后,我看到的内容都是非常低幼化的动画片,包括学习频道,都是小朋友看的内容,而我已经15岁了啊。”华莲说,在青少年模式之下,是不是该再细化些、实现年龄分层,并且内容更丰富些,让未成年人能用、想看。  有测评发现,不少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内容池并没有特定的年龄针对性,一个幼儿动画后紧接着就是一个高考知识点视频,这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缺乏实用性。  今年5月9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中提出,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  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作为:在适龄度上,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进行了不同的内容推荐,用户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可以自行设置年龄。比如将年龄设置为6岁,会刷到各种幼儿动画和居家安全儿歌等教育内容;将年龄设置为9岁后,会出现各种儿童影视,以及黏土教程、历史文物科普等学习内容,同时也有“遇到校园霸凌怎么办”的实用性视频;将年龄设置为16岁后,被推荐的视频内容就成了篮球实用教程、板绘技巧、美食教程等更适宜的内容。  运用技术区分用户  强制开启网络监管  如何才能让未成年人从短视频沉迷中抽身?  在蔡海龙看来,当前的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平台+家长”的监管制度,将开启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的权限完全交至家长手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防沉迷机制的实际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是一种国家义务,应当通过监管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监管责任。例如应当通过政策和立法,要求短视频平台实行普遍的实名认证机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手段将未成年人用户和普通用户群体区别开来,然后对所有的未成年人强制开启网络监管模式。”蔡海龙说。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靠有关部门加强监管还远远不够。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说,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的大背景之下,学校、家庭、社会需要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主体责任。这一工作是一以贯之的,防沉迷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使用技术和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  “但同时青少年模式下的各种短视频直播App需要给青少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开发更多的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程和活动。社会组织和学校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帮助,指导家长多与青少年交流,促进家庭和谐,促进家校合作。”周详说。  针对当前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漏洞,蔡海龙建议,企业应当积极承担起青少年保护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沉迷系统。  “企业应当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模式易用性,提醒家长适时开启青少年模式。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以游客身份浏览、第三方账号登录,或者采用卸载重装、账号切换等方式逃避监管。应当加强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从整体上来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时长。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识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并自动为其切换为青少年模式。”蔡海龙说。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要想把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完全隔离在没手机或者短视频的‘真空’里是不可能的。”来自北京的家长张红说。她认为关注点应当放在如何去引导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短视频要有节制,对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和内容有所把控。“家长下了班也应该少刷短视频,有很多孩子就是看家长刷他也刷,还有些家长图省事甚至直接把手机丢给孩子玩。”  来自安徽合肥的家长赵军认为,家长应当从小带孩子参加一定的户外、社交活动,培养他们乐意出去玩的性格。“我空余时间就会和孩子一起出去爬山、逛公园、游泳等,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孩子更多有益身心发展的兴趣爱好。你要真让她刷短视频她还觉得没意思呢。”  “如果一个孩子自主性充分发展,能够自律和自我约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事做,才不会沉迷于短视频。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要引导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网络成为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助手。”储朝晖说。(见习记者张守坤 记者韩丹东)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作者:阎宇(剧作家)  中小学如何开展影视教育,是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影视是一门大众艺术,可电影艺术、电影理论、电影发展史等常见的课程具有较强专业性,不能照搬进入中小学课堂,否则,就会“曲高和寡”,未必适应孩子们的接受水平和兴趣所在。让中小学生感受影视的魅力和价值,初期应更多聚焦在视听语言的学习上。例如,可以以青少年一代熟悉的短视频作为切入口,开设一些轻松有趣、寓教于乐的赏析性课程。  在今天这个万物互联的“读屏时代”,小小屏幕已经成为承载知识、传播信息最主要的工具。知识传输、文艺赏析、个人分享、购物美食……几乎所有领域都被视频影像记录和辅助着。没有基本的媒介素养,没有对影像基本的审美判断,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素质缺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已时不我待,需要抓紧引导,巩固教育主阵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中小学影视教育应当围绕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展开,形式灵活地融入学校育人各个环节,不拘泥于特定课堂,从而将影视教育的美育功能作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例如,鼓励学生在每个学期期末拍摄制作学期总结小视频;鼓励学生拍摄制作运动会、新年晚会等文艺活动的记录影像;为每位即将退休的老师拍摄制作“最后一堂课”的记录影像;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把上学期间的所思所得做成“视频日志”,等等。同时,利用各个学校的视频号、各班的家长群等网络平台,对孩子们制作的优质内容进行传播推介,把这些平台塑造为孩子们展示自己才能与情怀的最好舞台,让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的“主角”感更强。能留住时光的影像无限珍贵,这些视频会为孩子们留下一生难忘的宝贵记忆。  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第一,中小学层面的影视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上来就是高端电影、电视剧,也不能理论知识“满堂灌”,可先学习基础影视知识、欣赏精彩而简单的影视作品,再慢慢延展到更为全面、深入的影视美学教育。  第二,不必把影视学习困在某类艺术的“象牙塔”之中,在启蒙入门阶段,把影视教育视听语言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更为恰当。掌握了视听技术,可以帮同学们记录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精彩时刻,重在“为我所用”“为校所用”。  第三,在实践操作层面,可以先学“好玩”“上手快”的技术与内容,不可教条式地照搬大学影视教程。例如,编剧、场景、灯光等知识可作为进阶课程。  第四,在学习实践中,课程设置要从同学们的视角与兴趣出发,防止过于抽象的概念解读影响学生的求知兴趣。  笔者曾在一些学校、少年宫进行了两年摸索实践,开展分层次、分年级、分年龄段的中小学影视教学,并组织编撰了教案和教材。我们每学期安排16节影视教育课,让同学们从学习拍照、拍摄起步,从拍照的构图到拍摄的机位,在实践体验中逐步提高兴趣、掌握要领;之后的课程以纪录短片拍摄实践为主,记录班会、演出、运动会、特色教学等;熟练掌握拍摄技巧之后,再接着学习初级剪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在两三节课后一般都能胜任独立拍摄,中学生就更得心应手了。经过个把月学习后,每次上课可以直接组建小剧组,同学们轮流当导演、摄影、演员、剪辑、制片,积极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近些年,不少有识之士倾心倾力地推动中国影视教育,包括青少年影视教育,教育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中国儿童电影学会做了很多影视教育推广工作,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在少儿电影发展上投入人力物力,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联合支持研发中小学视听语言学习教材和教案;中国儿童中心与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每年联合主办“全国少年儿童短视频征集活动”……凡此种种,都是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铺路搭桥,以求其行稳致远。希望全国各个学校也更加重视,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新一代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一起助力、一起攀登。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4日
 作者:许咸宜(新疆大学党委书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的第一站,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新疆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突出优势特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新疆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具有突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更好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新疆大学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红色基因。抗日战争期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俞秀松、林基路、杜重远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来校工作、讲学,宣传马列主义,传播先进文化,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几代新疆大学师生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指示要求,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光荣传统,用红色资源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把红色血脉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广大师生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  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为神圣使命,把政治合格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等问题,继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  推动“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新疆大学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建强工科、优化理科、繁荣文科”原则,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学科建设机制,构建相互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人才聚集效应不断增强。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充分释放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既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撑带动应用研究持续健康发展;又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制定实施“服务新疆行动计划”,服务自治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实施好人才引培计划。一方面,加强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广泛凝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另一方面,着力加强人才培养,调整优化学生结构,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  大力培养兴疆固边的优秀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领域,引导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推动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大力培养兴疆固边的优秀人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师德师风铸魂工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鼓励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成长;持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