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国学动态
全部 |国学动态
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礼貌。教育孩子要趁早,别等孩子长大了,让这个社会来替你教育他。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日后会感激,没有在他该受管教的时候被放纵。每个溺爱孩子的父母,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现如今大多数父母就是超人,负责为孩子摆平一切,孩子成了鱼缸里的观赏鱼,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可想而知,孩子长大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遇到一点困难就奔溃得彻底这样的孩子,注定没什么担当,更没什么未来。父母最悲哀的事,就是替孩子扛住了一切,却让孩子无力面对世界。惯子如杀子,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将来他就要受苦,他身边的人也会跟着受苦。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分离为目的。我们陪着孩子长大,却无法陪着孩子变老。为人父母不能只看到眼前,更要为孩子的长远未来打算。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反而让孩子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与勇气。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终要学着洒脱放手,孩子也要学着独立生活。爱孩子,就要让他受劳动的苦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爱孩子,先从舍得用孩子开始,从日常的家务开始。有些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活,生怕累着他们,影响他们的学习。长此以往,孩子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只知道依赖父母,甚至觉得父母为他们做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巨婴不是一天养成的,飞天的凤凰更不是。让孩子动手做家务,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爱孩子,就要让他受挫折的苦人的一生难免有浮沉,平坦坎坷一路相伴,这是成长中的一部分。一帆风顺时,不必高傲自满;痛苦潦倒时,不必妄自菲薄。起起落落是为人生常态,挫折只是一时的,待到柳暗花明又是旭日东升的一天。挫折对孩子而言,是一次挑战,如果孩子连挫折都承受不了,那么还怎么能顺利走完这一生呢?有些风雨一定要让孩子承受,有些磨难一定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但是父母要记住,并不是遇到大风大雨才让孩子承受,而是从生活琐事中历练他,当暴风雨来临才会无所畏惧。爱孩子,就要让他受读书的苦父母再爱孩子,也要舍得让他受读书的苦。要知道,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阶层,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见识,一个人的人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人生捷径,但读书却是真正相对轻松的那条路。所以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狠下心来,教育孩子不要半途而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终有一天孩子会明白,今日为读书受的苦,来日都会铺成一条更宽广的路,指引他过上更好的生活。爱孩子,就要让他受批评的苦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也不例外。在孩子是非道德观念还未完成形成之前,总会惹事犯错。孩子犯错,一定要及时进行批评,重点要让孩子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而不是看着孩子还小,一次次无视孩子的错误,甚至纵容孩子,自己不舍得批评,也不让老师批评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肆无忌惮地重复之前的错误,不辨是非。其实,孩子的成长需要赞美的阳光,也需要批评的雨露。批评,能够让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正确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爱孩子,就要让他承受批评的苦,不要害怕批评,要学会接受这股养分,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爱孩子,就要让他受教养的苦当今社会,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色。但是,有些父母却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一个人的教养比什么都重要,教养是决定孩子能否成功的最基本品质。一棵没有良好教养根基的树苗,是无论如何都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谨记,让孩子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礼貌。有管有教有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黄磊说:天下有多少父母,就有多少个样子的父母,没有重样的。因为每个家都不一样。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而不要去做自私的父母。因为常常爱过了头,就是自私的爱。那种爱比恨还要伤害。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你可以溺爱你的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会。与其等待孩子将来被社会敲打得头破血流,不如从小就正确教育孩子。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父母不“狠心”,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布者:Blue
原创
2023年03月14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也。”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隐微的,要守住道心就必须做到精纯而不杂,惟精惟一,信持中道。“人心”和“道心”就是心和性的关系,古人也常用波和水的关系做比喻。人心是危险的,为什么?人性本自清净、平等、觉悟,就像水波澜不兴,对外界的映照如实不虚。但是人受到外物的影响,有喜、怒、哀、乐、爱、恶、惧,起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离本性的清净越来越远,也就越来越昏迷而不觉悟,甚至“利令智昏,情令智迷”。就像《论语》中所说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因此有争夺和痛苦。所以,必须从人心回到道心。道心是微妙的,如何微妙呢?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如何从人心回归道心?后面的八个字是关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专的意思,专一而不杂。“惟一”,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无论是读诵经典、学习琴棋书画、茶、武、弓等,都要一心一意地专注其上,达到忘我的境界,一念不生。读诵经典,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界,这就是“允执厥中”。“中”是什么意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五欲都没有发出来的状态,就是“中”的状态,就回归道心了。回归道心就能生万法,一通百通。就像一个礼堂有不同的门,从一个门进来的时候,礼堂里所有的景象都能看到,而且无论从哪一个门进来,所达到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古人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孔子称自己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说:“我所传述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智慧,我没有什么发明创作,我一心信奉的就是古代圣王的这些道。”这并非谦虚之言,因为圣人所见到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一不是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无考,无信验也。不询,专独也,终必无成,故戒勿听用也。” “稽”,考的意思。没有考察的话不要听信,没有征询过众人的谋略不要采用。为什么?没有考察,就没有验证。不征求他人,就是独断专行。这两者最终必定不能成功,所以告诫不听、不用。现在网络上谣言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无稽之言勿听”。网民的情绪之所以容易被煽动,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诲。比如,《弟子规》中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没有真切见到的不要轻易谈论;不是的的确确知道的,不要轻易传播。对于领导者而言,没有经过考察确定的话不要听信。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身为领导者,手中掌握着权力,来到领导者面前通过说不实言语以谋取私利的人就不在少数。如果领导者不加考察就轻易听信,容易做出错误的决断,轻则关系到个人的荣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前途,重则关系到团队的成败,甚至国家的兴衰,所以必须谨慎听察。
发布者:Blue
原创
2023年03月14日
2月11日--12日,北京首届传统家庭教育大讲堂开幕式上中宣部老干部局书记、原办公厅主任薛启亮出席并致辞。薛启亮在致辞中对首届大讲堂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青少年教育和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家庭教育赋能,这项工作造福千家万户和后代子孙,能够让青少年成为国家的栋梁和中华民族的希望!”薛启亮为大讲堂活动亲笔书法题字,祝愿传统家庭教育大讲堂活动越办越好,在祖国各地遍地开花,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万民。
发布者:Blue
原创
2023年03月14日
一2012年8月1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伯元在美去世,享年77岁,其遗言有三:一,嘱咐百余亲传弟子,如南阳语言文化学院有教学需要,须鼎力相助,不可推辞。二,将平生所藏万余册图书,捐赠给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三,将灵骨交付友人带回南阳,安放于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三条遗言,字字句句不离南阳,不离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二陈伯元,名新雄,伯元是他的字,系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有论者认为,清末民初的国学殿军是章太炎、黄侃,而当代的国学殿军就是陈伯元。陈伯元的老师是林尹,林尹又是黄侃的大弟子,称得上是师出名门、传承有序了。陈伯元1935年生于江西赣县,后随父入台,平生仅到过南阳一次,而令他念兹在兹、寄托着他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南阳语言文化学院,目前尚未最终建成。三2010年10月21日-10月25日,“陈伯元先生文字音韵训诂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阳师范学院召开,两岸三地与欧美日韩学者百余人参加研讨,中国诗经学会、中国音韵学会、中国训诂学会等负责人与会。这是陈伯元首次、也是惟一一次到南阳、到河南。相关会议报道称,“与会学者就陈伯元先生在文字、音韵、训诂、诗词等方面的成就及相关语言学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研讨会是对陈伯元毕生学术成就的一个总结。会上,陈伯元作了《求学问道七十年》主题报告,介绍了自己70多年求学经历和致思方向。那时他的肝脏上已发现两个肿瘤,会议期间需服用镇静剂抑制疼痛,但兴致依然很高,与天南海北的学者们一起参观了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南阳府衙、董作宾先生故居等处。“万里飞来白水溪,南阳胜景早铭碑。”越了解,越喜爱。陈伯元赞叹南阳为龙飞之地、中兴之地、朱光飞荣之地--当年,汉高祖刘邦和平解放南阳,出武关越秦岭,先入咸阳,最终成立大汉王朝;西汉二百年后衰微,又有南阳人刘秀起兵建立东汉;又二百年,刘备到南阳卧龙岗三请诸葛亮,最终建立蜀汉王朝。“朱光飞荣”一词出自汉代南阳人张衡的《南都赋》--“耀朱光于白水,会九世而飞荣”。四陈伯元结缘南阳,以及其学术研讨会放在这座城市举办,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被陈伯元引为知己的聂振弢。聂振弢比陈伯元年少13岁,南阳人,著名文化学者,南阳师院教授。1991年,聂振弢初识陈伯元。那一年,两岸恢复学术交流,武汉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举办首届“汉语音韵学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当时,聂振弢是中国音韵学会副秘书长,忙于迎来送往的会务服务;陈伯元则是赴台后首次应邀回到大陆的专家。30年后的今天,聂振弢仍记得陈伯元当时的样子:中等个儿,穿着西装,非常儒雅。一登上讲台,整个人像会发光,即兴赋诗,随口吟唱,一时四座皆惊,“我佩服得不得了。”陈伯元来大陆的次数并不多,聂振弢则因学术交流多次赴台,每次赴台必拜访陈伯元,二人相交日深。陈伯元曾撰词赠曰:“初见便觉情于我。人间世,知音莫过。”听闻陈伯元学术研讨会因各种困难蹉跎多年仍无法在台举办,聂振弢一力促成其在南阳召开。他认为,“此举必将对国学之研究、学风之建树,有所鼓励,有所推进,亦为惠我一方之学界大事也。”研讨会没有花费校方经费,全凭他一人前前后后筹措张罗。五陈伯元是学者,亦是一位教育家,他曾说:“个人之生命乃属有限,学术影响方为无限”,他的一生“矢志发扬中国学术,并传之于生徒。”他将聂振弢引为知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相通相同之处。陈伯元曾写信给聂振弢,说:“于教育问题,得一知己,尤为振奋。”陈伯元先生去世后,聂振弢将两人书信结集,书稿定名为《万里飞鸿尺素书——伯元先生最后的通信》。聂振弢曾获评“大国良师”称号,多年来奔走各地义务讲学,足迹遍及海内外。在文化界,许多人都知道聂振弢有一个梦想,“办一所国学大学,让更多人能有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为国学教育扎下坚实的根基”。但少有人知道,这一梦想因陈伯元而更加坚定。南阳研讨会后,聂振弢写信给陈伯元:“弢受教于先生,即决心办一传统语言文化学院。”在他们的理想中,学院是传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大学,培育有扎实国学功底的教师;同时筹办师范小学,集中识字,经典启蒙,诗诵入教,礼乐并兴,再继之初中、高中,以经典古文二百篇为量,熟读成诵,各阶段教育相辅以成。陈伯元认为此事“如能竟其功,真我中华文化复兴之机运也”,他愿以有生之年追随其后,“从今后、君唱我和。流水高山音袅娜。”六研讨会后,聂振弢送陈伯元离宛赴郑乘机。正逢修路,原有的高速路要扩为8车道。见到繁忙的建设景象,陈伯元很惊讶也很振奋,因为从台北到台南的一条路修了几十年也没修好。这位有家国情怀的学者不免感叹: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也许是受此类场景感染,更或许是出于对聂振弢本人的信任,陈伯元对开办语言文化学院充满信心。“国学之复兴,犹如光武之白水,可能皆当兴起于南阳也。”七经多方奔波,2011年正月初六,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在南阳北郊破土动工。陈伯元当时正在美国求医,闻讯喜不自禁,期盼自己身体复原后,能够“为固有文化尽其绵薄”。开头一切进展顺利,聂振弢遂邀陈伯元出任小学校长及大学荣誉校长。“南阳白水开气象,指点痴迷。不管东西。重振吾华手应携。”陈伯元亲笔题写了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和附属小学的校名。2011年9月1日,南阳语言文化学院附小开学。陈伯元正在医院就医,闻此事仍强支病体,写下数千字贺词,“兴学南阳事业新,所欣因得道同人。”陈伯元于病榻上筹划着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育步骤诸事宜。他一面感叹:“传自先师之教育思想,得从南阳再度发轫,使中华文化复兴,而有一线曙光”,另一方面,他“从来未有像此时之强烈希望上苍再加数年,让我看到南阳之语文教育着有成效,中国文化展现强有力之生命力。”。2011年底,学院主楼竣工,聂振弢寄上数帧照片。病中陈伯元见到,“精神振奋不已,似已痊可不少。”2012年春节,聂振弢给陈伯元拜年,并寄信表达了自己办学的初衷和决心:“近百年来,国人于吾国文化轻之贱之暴之弃之,以致几代人不知诗书,不爱母语,不知吾国文化优秀之所在,不知民族生衍发展枝繁叶茂之所从来,此诚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叹息者!唯斯之故,弢久意在吾乡之南阳建一学校,开一风气,不计得失,不思成败,一意孤行,一尽吾心而后已。”聂振弢日前接受光明日报旗下《新天地》专访,该杂志以封面位置和6个页码的篇幅对其进行介绍。陈伯元接信后感叹:真期望上苍仁慈,加我数年,令我与先生敲敲边鼓,完成振兴固有文化之大任。此后,聂振弢为学院申请报批一事多方奔走,时向陈伯元函报进程。陈伯元亦随时复信。当年6月初,陈伯元从电视上得知大陆高考结束,不由问询学院是否参加招生。6月13日,还惦记着到南阳一趟:“大概于八月三十日以后就可起程来南阳,到南阳应飞郑州还是武汉,以便早日告知同行诸人预定机位。”谁也没想到,这一封信,竟是陈伯元写给聂振弢的最后一封信。2012年8月1日,美国当地时间7月31日,陈伯元在美去世,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三句遗言。八三条遗言,目前仅完成了很少一部分。2012年9月28日,陈伯元先生追思会在台北举行,聂振弢赴台送别。追思会上,陈伯元先生长子跪步向前,将灵骨奉上,聂振弢跪地接过,一时热泪纵横。此后,聂振弢将老友灵骨暂供于书房。而陈伯元的万册赠书,暂存于台湾辅仁大学;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11名亲传弟子,亦随时听候着南阳语言文化学院的召唤。一切都在等待着这一学院正式开办的那一天。这些年来,聂振弢常想起陈伯元在一封信中所说的话:如果教育理想能够付诸实现,“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为了陈伯元和自己的办学理想,聂振弢多方求索,四处奔波,曾被人诬告,亦曾遭人冷语,时见暗涡汹涌,又常睹曙光在前,转眼已近十年。
发布者:Blue
原创
2023年03月14日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太湖书院院长张其成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会议)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太湖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首提发挥民办书院功能助力中华文化复兴的提案,中国教育报、中国报道网、儒家网等多家权威媒体采访报道,引发各界关注热议。张其成在提案中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书院”,历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当前,全国重建或新建的各类民办书院有2000多所,其中民办非企单位性质的书院有1337家,占93%。张其成在提案中反映,当前民办书院发展和文化功能的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及其管理规范。政府缺乏规范民办书院发展的文件和标准,书院登记部门不一、主管部门繁多,现有相关法规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均没有将民办书院纳入其中,有历史建筑的传统书院没有发挥书院的人文教化功能。二是书院自身存在定位、人才、投入等问题。大多数书院对自身功能定位不清,发展方向模糊;普遍存在人才队伍薄弱、专职人员缺乏、素质层次不高等问题;一些以“书院”为名的教育培训机构急功近利,传统文化教育过度商业化,甚至低俗化;经济来源不稳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张其成在提案中建议,实现民办书院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明确民办书院的法律地位。明确将民办书院纳入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民办书院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社会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将民办书院增设为独立的管理类别,制定《全国民办书院建设标准》,强化书院的规范性建设和管理。《民办教育促进法》应将民办书院纳入其中,给予相应的地位和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应将书院列入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阅读文化设施。有计划在全国各地重要城市有序均衡布局书院,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民间力量。二是发挥民办书院的人文教化功能。建议将书院作为体制内教育的有益补充纳入教育管理,将书院教育与传统文化进学校相结合。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鼓励支持高水平民办书院设立人文博士生工作站与人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民办书院的文化研究与学派传承功能、公共读书的社会服务功能,打造一批新时代书院建设的示范标杆。三是促进优化书院自身建设。鼓励书院打造“书院+”模式,拓展“书院+智库”“书院+公共文化服务”“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书院+社区治理”等新功能,全面发挥书院文化功能,确保书院可持续发展。四是激励民办书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对引入山长(院长)等各类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人才的书院予以奖励;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书院享受与高校科研院所同等奖励政策;激励书院盘活“银色人才”资源,对引入退休教师、专家的书院加以奖励;激励书院通过师徒传授方式延续书院文化精神,对建成优秀的师徒团队予以奖励。苏州太湖书院是江南地区民办书院的典型代表,自2012年创院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牢记“吴越文化传古今,工程哲学开新篇,现代易学启智慧,太湖智库铸春秋”的办院宗旨,奉行“自强厚德,求真养正”的院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国学研究和国学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两结合”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民办书院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聚贤重道,努力聚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研究力量,打造“太湖书院大讲堂”高端学术论坛品牌、国学文化教育品牌,努力建设新时代江南书院文化新高地,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2023年03月12日
了凡四训本义直解第一篇 立命之学01原 文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直 解我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要我放弃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而改学医术。她说:“学习医术可以养活自己,使一家人将来的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够济世利人。而且学得一技之长,可以成就声名,这是你父亲生前一向就存在的心愿。”02原 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直 解后来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满面长须,身材魁梧,道貌岸然,酷若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个老人家告诉我说:“你有做官的命,应该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进入学宫,为什么不读书呢?”我只好据实以告,并且请问老人姓名与府居。老人家说:“我姓孔,是云南人。我得到邵康节先生《皇极经世书》之正传,命中注定应该传授给你。”03原 文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直 解于是我就礼请孔老先生回到家中暂住,并将这些情形禀告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地招待他老人家。”请他为我推算命数,结果不论多么微细之事,竟然都非常地灵验。因此,我就萌生了读书的念头,并且与表兄沈称商量此事。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的家里开班教学,我送你依附在他家里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就拜郁先生为老师。04原 文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直 解孔老先生为我推算命运数理说:“做童生时参加县考,应当会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学考试得到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赴考,三种考试真的都考取了,而且录取的名次也都符合。他又替我占卜一生的吉凶祸福,说:“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能补上廪生缺,某年当上贡生。出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知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要离职还乡。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应该会寿终正寝,可惜并没有子嗣。”孔老先生的这些预言,我都完全地记录下来,并且谨记在心05原 文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直 解从此以后,凡是碰到了考试,所得到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预测的。惟独算我必须领用九十一石五斗的廪生米,才会补上贡生,但是当我领到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上贡生位。因此,我对于孔老先生的预言,心中开始产生怀疑。06原 文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直 解后来屠宗师要批准我补贡的呈文,果然被代理提学职务的杨公驳回。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考场上的备选试卷,不禁感叹地说:“这五篇文章,就像是呈给皇上的五篇论政奏折,难道要让这种学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的读书人,老死窗下而不能出人头地吗?”于是就按照县里的呈文,准许补升为贡生。连同以往所领的七十一石米加起来,确实是九十一石五斗。经过了这一番波折,我因此更加相信,一个人的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所注定的,而运气来得快或慢,也都有既定的时间,所以对于世上的一切,就看得非常地平淡,再也不想汲汲营求了。07原 文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直 解在我当上贡生以后,就依照国家的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因此在京城住了一年。这段期间一有空闲,便整天静坐,不阅读任何书籍。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子监读书。在还没有入学之前,就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法会禅师,两人在禅房中对坐了三天三夜,未曾闭上眼睛。08原 文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直 解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圣人,只是因为被虚妄不实的心念所缠缚罢了!你已经静坐了三天,却不见起一个妄念,不会胡思乱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回答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老先生算定了,一切得失,乃至于生死大事,都是既定之事,就算是要妄想,也已经没什么好想的了!”09原 文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直 解云谷禅师笑着说:“我原先以为你是一个才智出众的豪杰,原来只是个平庸的凡夫罢了。”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不明白话中之意,于是请问其中的原因。禅师回答说:“一个人若是不能去除妄想心,终究会受到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面所限制,怎么会没有定数呢?但是,只有凡夫才会受制于定数。极为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气数固然约束不了他的命运;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使得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这样气数也会发生变化,无法局限得了他的命运。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却丝毫都不曾转动过,难道不是平庸的凡夫吗?”10原 文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直 解我进一步请问说:“然而这种定数是否可以逃避得了呢?”云谷禅师说:“命是由自己造作的,福也是由自己求得的。这种道理在古代的诗书中都已经讲过了,实在是很明确的金玉良言。我们佛教经典里就说过:‘想要求取富贵,就一定可以得到富贵;想要求生男生女,也会获得如愿;若要祈求长寿,便能达到长寿的需求。’妄语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根本大戒,诸佛菩萨难道会乱讲话骗人吗?”11原 文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直 解我听了禅师所说的话以后,心里还是存着疑问,无法理解,于是进一步请问:“孟子曾说:‘凡是能够求得到的,必定是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道德仁义是自性本具的,靠自己努力修养是可以得到的;但功名富贵却是外在的,谁都无法掌握得了,必须要依靠他人的赏识、提拔,怎么能够求得到呢?”云谷禅师回答说:“孟子所说的话并没有错,是你自己未能深入体会而错解了意思。你没有看过六祖惠能禅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我们的心地,只要从心地上下功夫去寻求,绝对不会得不到感应的。’若能从自己内心去寻求的话,不仅可以成就道德仁义,就连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一样可以获得。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福禄双双皆能得到,这种求法才是有益于获得,才能称得上是圆满的。如果不知道要回转过来,向自己内心深处去省察,只是一味地盲目向外追求名利,那么就算是有好的方法或门路让你去追求,也得看你是否有得到的命。这种求法既无助于内在的修养,也不能够获得外在的利益;内外既然都会失去,所以是毫无益处的。”12原 文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直 解云谷禅师接着又再问我说:“孔老先生算你一生的命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把详细的情形都据实禀告。禅师说:“你自己想一想,应该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吗?应该会有儿子吗?”我省察了很久才回答说:“不应该呀!考中科第而做官的人,大致上都颇有福相。但我相薄福轻,又不能积功德、累善行,来奠定厚福的根基;同时也没有耐心去处理烦杂、琐碎的事务;度量狭窄而不能容忍他人。我还时常以自己的一点点聪明才智来压盖别人;心里想到什么,未经过思虑就贸然去做;又喜欢轻率地胡乱说话。像这些言语行动,都是福薄的相,怎么能够考取科第、得到功名呢?13原 文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直 解不干净的土地上,才能生长许多的植物;水若是过于清净,通常都比较没有鱼类生存,我过分爱好清洁,几乎变得不近人情,这是缺少子嗣的第一个因素。天地宇宙之间,必须是一片祥和之气,才能使万物自然成长。我的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是无子的第二个因素。仁爱乃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本,缺乏悲悯心是不能生养的根源。我太爱惜自己的名节,心肠太硬,往往不愿牺牲自己来救助他人,这是不应得子的第三个因素。话说得过多而损伤元气,影响身体健康,应该是缺乏子嗣的第四个因素。我又喜好饮酒,致使精神消耗过多,成为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因素。爱好整夜长坐,缺少睡眠,不知保护元气、长养元神,是无子的第六个因素。其他的过失与坏习气还有许多,无法完全列举出来。”14原 文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直 解云谷禅师听完我的自我检讨之后说:“照你这样讲,哪里只是不应该得到科第呀,恐怕不应该得到的还很多哪!人世间能够享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个拥有千金福报的人;享有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报的人;遭到饿死的,也绝对是命中注定应遭饿死果报的人。上天只不过是就每个人所造作的善恶质性,厚实恰当地来对待他,使他获得应有的果报而已,何曾加上一丝毫喜好或厌恶的念头。”天不过因材而笃”,这是引自《中庸》孔子称赞舜王的话,来说明造作善恶的人,必定会“自召”祸福的果报。亦即世人常说的“自作自受”。上天只不过秉着这种“自然的规律”,来履行“奖善惩恶”的职责罢了,并不会刻意予以加重。原 文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直 解就以传宗接代这件事情来说,积有百世功德的人,就必定会有百代的子孙可以保住这份福报;积有十世功德者,也一定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它;积有三世或两世功德的人,也必然会有三代或两代的子孙来保住;至于那些后代子孙不能继承(没有好的后代继承)的人,是由于功德极为薄弱的缘故。添 足“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一句,只是云谷禅师藉着世俗凡夫的知见,劝勉了凡先生要努力积德罢了!若以因果法则来说,有无子嗣皆有“因缘”,不可概以“德薄”论之。16原 文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直 解你现在既然已经了解自己的过失,就必须要把向来无法考中科第,以及不能够生儿子的因素,尽心尽力地改正过来,将它清除得干干净净;必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积功德,对人对事也一定要宽宏包容,待人更须和气慈悲,而且必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经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刚刚出生,一切都重新开始;这就是义理再生、永恒不灭的智慧生命呀!17原 文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直 解我们这个由血肉构成的身体,尚且有一定的命数;具足正义公理的道德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尚书·太甲篇》说:‘上天所加的罪孽,其灾祸还可以逃避;但是自己所造作的罪业,那就得遭受恶报,无法安然地生存在世界上。’《诗经》也说:‘应该常常思量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乎天道,以便为自己求得更多的福报。’孔先生算你无法得到科第功名,也不能够生儿子,这是上天所注定的,但还是可以避免或改造;你现在只要扩充自己的德行,尽心努力地行善,广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里不能享受应得的福报呢?18原 文《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直 解《易经》中替宅心仁厚的有德之士筹谋,专谈如何趋向吉祥、避开凶险的道理。如果说上天所订定的命运是永远固定、不可改变的,那么如何可以趋向吉祥,又哪里能够避开凶险呢?《易经·坤卦》上说:‘能够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你是否能信得过这个道理呢?”19原 文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直 解我完全相信禅师的开示,并且诚恳地下跪礼拜,接受他的教诲。因此,我将以往所造作的各种罪过,在佛前毫无隐瞒地表白出来;并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能够得到科第,立誓做三千件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宗生养的深恩厚德。20原 文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直 解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给我看,要我将每天所做的事情,都一一地登记下来。做了善事,就记录在功格之上。如果做了恶事,就依照恶事的大小,而与功相互抵销。禅师还教我持念《准提咒》,以期所求的事能够产生效验21原 文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直 解云谷禅师告诉我说:“善于画符的专家说:‘不会画符会被鬼神嘲笑。’这有一个秘密传承的诀窍,只是‘不动心念’罢了。每当拿起朱笔要画符之时,必须先将万缘放下,心里清清净净的,不起一点杂念。就在这念头不动、心地清净之际,用笔在符纸上开笔一点,这就叫混沌开基。也就是这一点,便奠定了这道符的根基。从这一点开始,一笔不断地画成,心中不起任何杂念,那么这一道符便会灵验。凡是想要祷告上天、有所祈求,或是要改造命运,都是要从不起任何妄想杂念上来下功夫,这样才能感动天地而获得福报。22原 文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貳,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直 解孟子谈论立命的道理时也说:‘短命和长寿是没有分别的。’短命和长寿明明是两个相反的命运,怎么会没有分别呢?要晓得,当一个人妄想消除、心念不动之时,哪里还会有短命与长寿的分别呢?其实,这都是意识上的分别执着罢了!只要起了分别心,那么前世今生所造作的善恶业起了现行,便须受到福或祸的业报,也就会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如果仔细地分开来说:丰富与匮乏须看成是没有两样,各自安分守己地做人,这样匮乏的人才能转变成富足的命;本即富足的人,也可以因此长久保有福报。穷困和发达须看成没有两样,都要规规矩矩地做事,这样穷困者才能转变成发达的命;本即发达的人,也可以因此更加地福禄绵延。短命和长寿必须看成没有两样,皆应珍惜生命,戒杀护生,不可胡作妄为,这样短命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的命;命中长寿的人,也才能更加地健康长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只有生死的问题是最重大的,所以提到夭和寿,那么一切顺境中的丰与通,逆境中的歉与穷,都完全包括在内了。因此,孟子在谈论立命之学时,只说了夭与寿,而未提到其他,就是这一个道理。23原 文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直 解至于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指积集功德、祷告上天,以便祈求福报的事。说到‘修’字,那么自身所犯的各种过失与罪恶,都应该痛下决心,像治病般地完全予以去除。谈到‘俟’字,是说等到修身的功夫深了,命运自然就会转好。那么,若有一丝毫非分的妄想,一丝毫起起落落的念头,都必须完全斩除。到了这种程度,就已经直达圣人不起心动念的境界了,这便是世间最真实受用的学问24原 文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直 解你现在还无法达到心中没有任何念头的地步,但是如果能够持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记,也不必去数念了多少遍,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让它间断,直至念到纯熟,自然达到虽然口中在念,但自己却不觉得是在念(持而不持);在不念咒的时候,心里不知不觉中还是忆念不断(不持而持)。若是能够这样持续修持下去,直到所有的念头都不会再生起时,那么念咒的效能自然就能够灵验。”25原 文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直 解我起初自号为“学海”,但自从听了禅师的一番开示后,当天就改号为“了凡”。因为我已经领悟到掌控命运的道理,而不想再陷入凡夫既有的庸俗见解之中。从此以后,整天小心谨慎、心存天理,便觉得跟以前大不相同。从前只是悠悠忽忽、安逸随便地过日子,现在自然会有小心谨慎、警戒惧怕的景象,即使是处于暗室无人之处,也常常恐怕会得罪天地鬼神。碰到有人厌恶我、毁谤我,内心自然能够安然地容忍、接受,不去与人计较。26原 文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直 解到了第二年,参加礼部科举考试的预试,孔老先生原先算我是第三名,忽然考上第一名。他的预言并没有灵验。到了秋天的乡试,竟然考中了举人。27原 文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直 解然而遇到应该做的事,还是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觉得还是有点勉强,自己检讨、反省起来,过失仍然很多。譬如见到理所当行的善事,却不能积极、勇猛地去做;或是遇到有人需要救助时,但心中却常起是否应该去做的疑虑,未能果决地付诸行动;有时自身虽然勉强地行善,却还说些尖酸刻薄的话;或是在清醒时能够自我约束,而一旦喝醉了,却又放纵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功德,但若拿来抵过,恐怕还是不够,每天的光阴还是等于虚度了。从己巳年发愿,一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这三千件善事才完成。28原 文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启。直 解当时我刚跟随李渐庵从山海关回到关内,来不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回到南方,才礼请性空、慧空诸位有道德的出家人,就在东塔禅堂做回向。于是我又起了求子的愿,也是许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到了辛巳年,就生下了你,取名天启。29原 文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直 解我每次做一件善事,就立刻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当做一件善事时,总会用鹅毛管沾上朱砂,在日历上印一个圆圈。有时施舍食物救济穷人,或者买活的动物来放生,有时一天就盖了十几个圆圈。到了癸未年八月,所许下的三千件善事已经做圆满了。于是再礼请性空法师等人,在家里做回向。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进士的愿,许下要做一万件善事;到了丙戌年,就考中了进士,吏部派我担任河北省宝坻县的知县30原 文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直 解我准备了一本画有空格的小册子,命名为“治心篇”。每当早晨起来在公堂上审理案件时,家里的差役就将它交给看门人,放置在公事桌上。凡是所做的善事,即使是非常小的,也一定全部登记下来;到了晚上,就在庭院摆设桌子,效法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31原 文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直 解你母亲见到所做的善事不多,经常皱着眉头担心地说:“我以前在家时经常帮助你行善,所以三千件善事才可以顺利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条善事的愿,衙门里没有什么善事可以做,要到何时才能圆满呢?”有一天夜里睡觉时,偶然梦到一位天神,我就将这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的原因告诉他。天神回答说:“光是就你下令减收百姓粮租这一项事情来说,一万件善事就已经全部完成了。”原来宝坻县的田租,每亩是二分三厘七毫;但我觉得税金太重,经过详细的清理划分,把它减低到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真的,但心中还是觉得很惊奇,怀疑是否真的一可抵万,而天神又为何能够知道。32原 文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直 解恰巧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了宝坻,我就将梦中的事情禀告他,并且问他这件事情是否可以相信。幻余禅师回答说:“只要善心真诚恳切,那么就算只是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上万件善事。更何况全县农田都减收粮租,成千上万的人民都受到了你的这份恩惠呢?”我听了禅师的话以后,立刻就将薪资捐献出来,请他在五台山代我设斋供养一万个出家人,并予以回向。33原 文孔公算余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直 解孔老先生曾经算定我在五十三岁必定会有灾难,我从来都没有祈求延寿,但是到了那一年,竟然没有发生一点病痛,平安地度过,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书经》上说:“天道是难以捉摸的,人的命运也不会是恒常不变。”又说:“命运是没有常数的。”意思是说,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可以改造的。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绝对不是骗人的假话。我由此而了解,凡是说一个人的祸福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这是圣贤的言语;如果说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那是一般世俗之人的论调。34原 文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直 解你的命运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样?假使应该是荣华显达的命,也要时常当作是不得意来想;就算碰到了亨通顺利的时候,也须常作不称心想;即使眼前有丰足的衣食,还是要常常当成是处于贫穷艰苦的环境中来想;纵使得到别人的喜爱与敬重,也要小心谨慎,常怀有所畏惧的想法;就算家世名声很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须常作身分低微来想;纵然学问相当广博高深,也要经常当成还很粗劣浅薄来想。35原 文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直 解往远一点的说,要想到怎样发扬祖宗的优良美德;回到近一点的来讲,应该想到要如何遮蔽父母的过失。往上,要想到报答国家社会栽培的恩惠;对下,则须想到谋求一家人的福报。对于外界,要想到救助他人的急难;反观内心,须想到时时防范不纯正的心理与行为。必须每天反省,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每天都要加以改正。如果一天不知道自己错误之处,就是在一天之中都满足于现状,而自以为没有过失;一天都觉得没有过失可以改正,那就一天都不会有所进步。天底下聪明才智优秀的人很多,他们之所以不能够修养德行,所行之事无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为“因循”这两个字,让自己得过且过,以至于耽搁了他们的一生。36原 文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直 解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言论,实在是最精微、最深远、最真实、最合乎法度的道理,你应该仔细去熟读、体会,而后努力实践,千万不可以荒废时间,以致耽误了一生。中纪委、央视网推荐学习《了凡四训》,称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原创
2023年03月11日

     2月25日至26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房山区青龙湖书院举行2022年度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少年问题三减除”研讨会。众多传统文化教育、文化、康养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教育家,家校社育工委会员参加会议,认真分析当下青少年问题的现状、原因,提出应对和解决之策,为减少和消除青少年抑郁症率、自杀率和违法犯罪率凝聚智慧和力量。 

一对夫妻,同心同行:立下远大志向,用生命做公益

康金胜、王丽夫妻分别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和秘书长。他们从事传统家庭教育公益事业15年,投入资金数百万,开办了200多期传统文化学习班和近百场公益论坛,使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和家庭受益。

 围绕宣传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助力复兴伟大中国梦主题,去年他们在北京、深圳、广州、杭州等地举办了8场“百人千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家庭教育辅导班以及冬夏令营的开办,实现青少年教育培训常态化。  

面对青少年抑郁、自杀和违法犯罪率高发问题,康金胜、王丽心急如焚,继去年专题研讨之后再次组织今年的研讨活动。

研讨会上,康金胜表示,多年学习、践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培训课程和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许多成功的实例,有能力、有信心帮助更多问题青少年和遭受痛苦的家庭走出困境,助力全社会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谈到家校社育工委今年工作时,王丽表示,已将解决青少年问题列入工作重点,务求取得实效。全体会员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要先学先用,进而影响和带动大众践行,坚定扛起解决青少年问题的使命,持续开展百人千场全国公益巡讲活动,办好传统家庭教育基地。

王丽说:“我们今年的全国公益巡讲已经排到了七月份,今年首场巡讲将于3月18日至19日在大连举行。活动将通过著名学者讲座和受益家庭现身说法,展示问题青少年转变的教育成果,让处在困境之中的家庭看到希望。” 

一群人,一条心:为造福子孙后代,千里共赴书院

很多人克服诸多困难,千里迢迢从广西、深圳、山西等地赶来北京参加研讨会。

为了及时参加会议,理事单位广西桂平祥龙公益国学堂负责人杨礼丞,安顿好患病的母亲,带领梁雪贤、吴莲芳、梁秋平北上, 23日就告别家乡,乘汽车、换火车,历经30多个小时赶到北京青龙湖书院。杨礼丞表示,家校社育工委就是我们的家,家里有事情,身为理事和理事单位,即使再远,我们也要赶过来,这也是践行《弟子规》的具体体现。    

家校社育工委常务理事、湖南省岳阳市政协委员、市卫健委中心主任殷禅正忙于组织3000人参加的年度医师资格考试,期间去北京的票很难买。她说:“感恩善的力量,工作安排妥当后,买到了票如期参加会议,并将在今年市政协会上提出‘青少年问题三减除’议案。”          

家校社育工委理事、河南金铲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支金亮长年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委托他人管理刚刚开工的业务,费尽周折来京开会。     

家校社育工委会员、深圳坪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保洁员张福兰工资挣得不多,独自供儿子上大学,还每月资助家校社育工委的各项公益活动。这次她赶到北京,见到大家就说,加入家校社育工委感到无比幸运、幸福和快乐。      

让人感动的还有一批传统文化教育的知名学者。家校社育工委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田易生,居住在河北石家庄,多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公益事业,默默支持家校社育工委工作。为参加此次活动,63岁的田教授让爱人照顾孙子和孙女。活动期间,他现身说法,做了家庭教育专题讲座,还主持了两场研讨会和会员现场答疑。

66岁的文学评论家、家校社育工委文学顾问马平,拨冗从沈阳赶来参会。他在会议致辞中说:“康金胜、王丽夫妻胸怀无疆大爱,心系天下苍生,令人感动、敬佩,我再忙也要来!”  

众志成城,一个目标:减少和消除青少年问题,他们在行动

来自大连的会员毕野青,是大连海校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训部副教授。他参加了第三期《家庭教育辅导班》后接着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结束返回大连后,他立即与承办大连站“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全国公益巡讲活动的会员位晓红见面,雷厉风行地投入巡讲活动筹备工作,展示了大连速度、大连精神,他们要用真诚和热情迎接主讲嘉宾、各地同仁的到来,让大连更多的青少年和家庭受益。

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涂辉是秒秒心理咨询创始人。她在美国和英国留学、工作二十余年,融合东西方教育智慧,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参加了“青少年问题三减除”研讨会,她激动地说:“我很敬佩康金胜老师,坚定不移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知道,为全国的青少年做公益,不是我一个人在行动。我愿意探索与康金胜老师团队的合作,造福华夏子孙!”                《山泉》杂志封面

2023年第一期《山泉》已经完成组稿、编辑,计划印刷3000本,但印刷费用不足。“信息经微信发出后,短短三天时间里,理事和会员就捐赠印刷款项二万多元。”家校社育工委外联部主任里一鸣介绍说。

 

供稿:富连昌  责辑:齐薇弘 图片提供:修义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3月06日
什么是富?很多人都会认为有钱就是富。富的含义绝对不是有很多钱,真正的富在于“知足”。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上不知道满足,纵使钱再多,他也不会觉得快乐;一个人真正知足,他的内心就常常会觉得很快乐,知足者才能常乐,所以真正的富在于知足。人的欲望只要一打开,就很难收回来,所谓“欲为深渊”,欲也是败家亡国的因。在古代,楚王很喜欢腰肢纤细的女子,结果宫中的女子很多都饿死了。上有所好,下面的人就会投其所好,因此所带动的就是错误的风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家长带错风气,家会垮;国君带错风气,国会垮。所以“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个国君假如贪爱钱财,最后的下场很可能是跟人民发生冲突。古代纣王宠爱妲己,当时朝廷也有很多贤臣辅佐纣王,其中有一位叫箕子,箕子见到纣王的行为,他就认为商朝保不住了。古代读书人都可以见微知著,看到一些细微之处,就能预知结果。当箕子看到纣王送给妲己一双象牙做的筷子,就断定商朝要灭亡了。我们细细来推敲一下,当妲己拿着象牙筷子,她就可能会用犀牛玉杯。当她所配用的是犀牛玉杯,就很可能用金银打造出来的盘子。若是用金银打造出来的盘子所盛的也一定是山珍海味。而她也不会穿普通的衣衫吃山珍海味,定会穿着绫罗绸缎,住着豪华的宫殿。然而这些都需要钱,钱又从何而来?只有对人民不断的压榨,掠取民脂民膏,到最后人民一定会来反抗。所以一人贪戾,一国就作乱。▲商纣王宠爱妲己当为人父母爱好的是名利,这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也会起到很不好的影响。世间人说,人生的目标就是在追求富贵,人生忙忙碌碌就是要享受富贵,他究竟有没有享受到真正富贵?现代人的价值观都被误导了,我们去看看市面上的书籍,那些写如何赚进生命的第一个五百万、第一个一千万这些书都是很畅销的;而如何把夫妻关系处好、把孩子教育好的这些书,相比之下却很少有人问津。所以人的专注点都在钱,而我们生命中的财富,绝对不是你去争就可以得到的,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财有大道!在古代,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范蠡跟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恢复了越国。后来范蠡跟文种说,越王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范蠡很会看人。文种不会看人,他看到荣华富贵来了,怎么可以把现在的富贵舍弃?后来,果然越王勾践赐文种自杀。而范蠡带着西施离开了,改名换姓叫陶朱公,他到了江南一带开始做生意,从小生意开始做起。做了没多久就发了大财,范蠡马上把钱财统统捐献出去,然后又从小生意做起。过了几年又发财了,他又把钱全捐给贫穷困苦的人,之后再从小生意做起。后来范蠡的财富越来越多。这段史实,历史上记载叫做“三聚财,三散财”。▲财神范蠡人能有财富,真正的原因是他懂得将财布施出去。《大学》提到“财散则人聚”,当我们把财散出去的时候,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爱戴,无论你做什么生意,他们都会来支援你,因为你赢得了人心。不是说财散出去就没有了,不是看不到就是没有,它无形中的影响力只要遇到缘就会起现行。财富有因、有缘才会结果,“因”在于财布施,“缘”是你的努力、加上贵人相助、加上机会的到来,自然而然就会结出财富之“果”。所以,经营人生的财富,一定要如理如法去做。对于物质的东西,我们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人不知足时,再有钱,他也会觉得很匮乏。当看到别人有五千万,他才一千万,会觉得自己很穷;等自己有五千万,又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又觉得自己很穷。人生有钱而没有智慧,没有接受圣贤教诲,钱就可能会变成祸患。人有钱之后,外面又常常遇到种种诱惑,可能就会开始糟蹋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们不要羡慕虚华的人生,应该脚踏实地,知足常乐。当我们能这样去引导孩子,孩子这一生就会懂得知足常乐,才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才不会崇尚虚华。
发布者:晴天般的微
原创
2023年03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