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社 会
全部 |社 会
严峻的疫情,空前的大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全都行动起来。已付出的生命代价如此沉重,但这块土地不会被哀伤击垮。病毒疫魔如此凶狠,但这里的人民不会被强敌吓倒。艰苦的鏖战坚韧地展开,号令出,风雷动,旌旗展,勇士奔。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0年10月04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河北新闻网 ,作者樊晓敏写在前面:电影《八佰》上映了。从去年定档再被撤档,到没有消息再到公映,这部电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大家关注的不止是这部电影本身,更多的是守护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英勇事迹。电影上映后,豆瓣评分从8.5一路下滑到现在的7.8,对电影的褒贬不一,有的说过分渲染氛围制造泪点,有的说看的哭死了,他们都是英雄。我们看了电影,和很多人一样都哭了。但我们依然看到了很多桥段是电影艺术创作,而非事实的部分,还有电影结尾的戛然而止,谢晋元团长撤退后到底怎么样了。关于这些,我们写了一篇万字长文,试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八佰。011936年,日军吞并中华之心已昭然若揭。此时,谢晋元为国军第88师262旅的旅部中校参谋,他的部队奉命从四川万县调防江苏无锡。临行前,谢晋元做了一件事——把住在上海龙华镇的妻子凌维诚和儿女们送回广东原籍。谢晋元和凌维诚相识于一场婚礼,一个伴郎,一个伴娘。凌维诚家境殷实,父母起初对这桩婚事不同意,动荡的时代,军人们都命悬一线,他们只望女儿平安。但凌维诚不顾反对,1929年在武汉与谢晋元结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1936年的凌维诚正怀着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凌维诚和孩子们在与妻子告别时,谢晋元安慰她: “我不是好儿子,也不是好丈夫,奉养年老父母,抚育年幼子女的重担,要你承担了。这场和日本的战争,会非常激烈,我们肯定会有很大的牺牲,也会有局部的失利,但我们国家一定会胜利!到时候,我亲自来接你们母子回上海!”很多时候,以为的暂别会成为永别。那是乱世。 1937年8月11日深夜,262旅524团奉命从无锡出发开赴上海。 两天后,震惊中外的“淞沪会战”爆发。张治中在这一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02 日本人叫嚣:“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全中国”。为此,他们在上海投入了14个半的最精锐师团,并出动了一半以上的帝国海军。 蒋介石也投入了血本。 他要国人看到他誓死抗日的决心,一上来就派出了最嫡系的87师和88师,全德械装备,全德国人训练。接下来,陆续投入了所有最精锐的中央军,最后连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宋子文的全德式装备的王牌税警团都投了进去。蒋介石的德械师各路军阀看到蒋介石倾力如此,也全都派出自己的王牌部队,源源不断增援上海。当时所有的中国铁路,都优先让给了军列,老百姓们夹道欢送。火车不停站,人们就把香烟,水果,零食往车窗里扔。士兵们在车窗里边向老百姓挥手边哭着发誓: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战事无比惨烈,也无比沉痛。 日本人有的是飞机大炮坦克,而我们更多时候不得不选择人海战术。第3战区国民革命军司令官冯玉祥说:“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师)不到三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小时死了2/3 。”中央军装备好,素质高,上阵可以勉力顶5到7天,然后也被彻底打残。在战争最为激烈的蕴藻浜战场,日军一轮炮火,1个连一枪都没发,10分钟内全部阵亡!在这场被称为“血肉磨坊”的战役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自杀成仁。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国军投入兵力超过70万,死伤30万,日军投入兵力30万,死伤4万。不折不扣的大溃败。不是不想打,不是不敢打,不是不英勇。因为,这是一场现代化工业强国和落后农业国的对决,“落后就要挨打”不只是一个道理,是字字如海如山的苦痛血泪。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上海的大场防线被突破,再战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全面撤退。但蒋介石还是决定留下一支部队。03蒋介石此举让很多人不解。他的目的一是望此支部队掩护大军西撤,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的11月,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蒋介石对这次会议寄予厚望。他希望全世界看到,在上海,中国军队仍在以不屈信念抵抗,以此来赢得友邦的关注、同情与援助。接到留守任务的是第88师师长孙元良。孙元良是黄埔一期毕业,其部队德国化最彻底,是王牌中的王牌。但孙元良拒绝接受命令,他说: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就愿意 。但现在只能是被敌军任意屠杀, 不值得,更不光荣。 几经讨价还价,最终,决定留下一个营。而要执行这一艰巨任务,唯有勇敢机警和抱定必死信念之部队,才能完成。最后选中的是524团一营。团长韩宪元牺牲,谢晋元代理团长。谢晋元整个淞沪会战中,谢晋元所在的闸北地区,始终是战线旋回的轴心,88师也因此被日军称为"闸北可恨之敌"。 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524团一营进驻四行仓库。 他写下遗书:“晋元决心殉国,...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04四行仓库是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一幢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墙厚楼高,异常坚固。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美租界。因为日本尚未与英美等国交战,是其不能进入的地区,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因此,四行仓库同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座孤岛。谢晋元率部队进驻之后,立马展开设防工作,一队队士兵在仓库内匆忙穿梭。此时,原来部下的士兵已全部牺牲。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已是第五批补充兵员。他们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这些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好多只有十七八岁。 一切准备就绪后,谢晋元下令清点人数,把每个战士的名字一一记下来。谢晋元和将士这注定是一场死战,为国捐躯是他们指日可待的命运,之后,这份名册传递出去,国人会记得这些牺牲者的名字,同时,他们的家属也能得到优待。完毕后,谢晋元命令全体集合。他对他的战士大声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可能,就是我们的坟墓”。他顿了一下。含着热泪吼到:“但是,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和敌人拼到底!听清楚没有?”“听清楚了!”回声在整个仓库间激荡。很多年之后,那些有幸活着的战士还能清晰记得自己团长的训话,每一个字都像子弹打在他们心上。那是生死存亡之际,这个已觉醒的民族共同的最强烈的吼声。来吧,鬼子,我们已做好准备,以我们的血,和我们的命。0510月27日清晨,日军来到苏州河边,谢晋元在楼上窗口见敌接近,即下令开火。日军被突然射出的子弹打懵了。整整一个上午,不清虚实的日军没敢行动。下午,在摸清了情况之后,日军开始猛烈进攻。面对多出十数倍的日军兵力,四行守军奋勇抗击,打退敌人多次冲锋。“还有一支中国军队没撤!他们还在打鬼子!”很多报纸都以“号外”的形式报道了四行孤军与敌人激战的新闻。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上海市民间迅速传开,数万上海市民把苏州河南岸挤得水泄不通。在当年的影像资料中,有这样一幕,观战人群中,一个身穿长衫、手拿国旗的儒雅男子,缓缓摘下头上的礼帽,表情肃穆悲怆,满眼是泪。在四行仓库楼顶的战士这些房顶上已挂着膏药旗、大腿上被盖上”日本”二字的中国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军队还在浴血抗敌,他还是中国人,他们还在自己的家园,这一定上世界军事史上最罕见的一幕。每天一早,民众不顾流弹横飞,爬上楼顶,看孤军杀敌,齐声欢呼,发现敌人来袭,就大声喊叫通知孤军,喊话听不到,有人拿来大黑板画图。上海市民还自发组织起来,捐赠食品和药品,第一天就通过租界送进去2万张大饼和各种水果,药品。好好打吧,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一天,四行守军击毙日军80余人,自己丝毫无损。也是这天晚上,一名外国记者通过英租界递进来一张纸条,问四行仓库守军有多少人。当时谢晋元手下只有420人,但是为了自壮声势,谢晋元答复:“800人”。从此,这支由420人组成的孤军,开始以“八百壮士”的称号传扬开来。06第二天,日军对四行仓库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由于当时的日军还忌惮租界,所以,没有直接用飞机火炮。但日本人想出一个办法,他们派出突袭队,顶着厚厚的铁板向四行仓库底楼突进,意图爆破进入。在这紧急关头,一名叫陈树生的士兵站了出来, 他身捆数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跃下,拉响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电影《八佰》中的场景前一夜,他在白色汗衫上,给大巴山里的老母亲留下鲜血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牺牲时,他21岁。由于四行仓库紧邻公共租界,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军人舍生赴死、抗击外敌的壮举。这一切,也被一位名叫杨惠敏的17岁少女看在眼里。杨慧敏10月28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第三天,战斗依然惨烈。这一天的午夜,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从西藏路新垃圾桥匍匐前进,突破敌人封锁进入仓库,献了一面中华民国国旗。(后因旗太小,市商会又派人送去特大国旗一面。)第二天清晨,一大早就来观战的上海市民,发现四行仓库楼顶,飘扬着一面旗帜,两根简陋的竹竿接在一起当旗杆。 20个左右的中国军人,在楼顶一动不动,面向国旗,肃穆地敬军礼。在一片日本太阳旗和英国米字旗中间,旭日映照下的国旗,前所未有的庄严美丽。对岸的上海民众欢声雷动,纷纷脱帽鞠躬,很多人感动落泪。 07 这一幕更加激怒了日本人。为挽回脸面,10 月 30 日,围攻三昼夜未果的日军不断向公共租界方面施压,扬言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向四行仓库进攻的日军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苏州河口待命,随时准备冲进苏州河。同时,日军地面部队的炮火之猛烈也是3 天来所未有的。他们用“探照灯照耀西藏路,以猛烈的机关枪封锁路口”,用平射炮和重迫击炮向仓库猛轰,“最激烈时,每秒钟发炮一响”。日军的疯狂进攻,让租界深感不安,他们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孤军撤离仓库,尽快结束这场在“家门口”的战斗。远眺炮火连天的四行仓库谢晋元回复上峰:四行仓库工事坚固,弹药、粮草充足,愿坚守到底。他声泪俱下:“全体壮士早已立下遗嘱,相誓与四行最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请参谋长报告师长,转请委员长成全我们!”但蒋介石鉴于英美的压力,从长远的角度看,持久抗战还是需要外国的援助。再三电令后,谢晋元只能接受命令。1937年10月31日当晚,“八百壮士”在枪林弹雨中分组撤退。孤军冲过北西藏路时,仍有多人受伤,杨瑞符营长左腿被击中,他说:“我这次很遗憾,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做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谢晋元最后一个撤离出来,泪流满面。撤退的将士坚守四天,谢晋元部消灭敌人200多人,摧毁日军坦克两辆,而我方牺牲9人,伤28人。 当300多名战士走进马路对面公共租界的英国区域时,英兵敬佩孤军的孤勇,当作英雄一样热烈欢迎他们。但是,随后的一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08孤军撤出之后,先是被安排在中国银行仓库的地下室,凌晨4点左右租界当局收缴了孤军武器。 面对连续四昼夜的日军猛攻,四行孤军丝毫未曾退却,接受上级命令进入租界后,却被解除武器,任人处置, 谢晋元悲愤异常,只能默然流泪。他们被送到了位于新加坡路(今余姚路)40 号对面的一片空地上,面积有十五亩,空地坎坷不平,满地垃圾。这就是他们的被拘禁之地。而这一禁就是四年。一腔忠勇热血,如今报国无门,只能屈居一隅,但谢晋元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反而激励战士们自强不息,时刻保持斗志。简陋恶劣的环境中,谢晋元和他的战士们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他们从早四点半起床到晚九点,训练、值勤、学习、唱歌从未间断,还组织开运动会、演话剧。为了使战士们习得更多劳动技能,谢晋元组织战士们开展织袜、肥皂、 编织、木工等生产,收入所得还捐做军费。 1938 年 8 月 11 日是 88 师从无锡出发抗战一周年的日 子,为了“八一一”和“八一三”双重纪念日,谢晋元希望能在营地升起一面国旗。与租界当局再三交涉后,11日清晨,经两次截短后2 丈 4 尺的旗杆重新被竖起, 孤军郑重列队举行升旗仪式。当全体孤军和铁丝网外的上海民众看着庄严的国旗在朝阳映照下冉冉升起时,无不热泪盈眶。这是整整十个月后,他们又一次看到了国旗在这片土地上空飘扬。但几个小时后,租界当局仰承日方意旨,万国商团1100多名士兵背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手里挥舞着大棒向孤军冲去。毫无准备、手无寸铁的孤军战士,为包围神圣的国旗,同残暴的商团士兵拼死肉搏。混战中,4名孤军战士牺牲,120多名士兵受伤,谢晋元等人被强制与战士们分开。对此暴行,谢晋元与全体官兵宁死不屈,以绝食抗议。听闻这一消息,国人无不义愤填膺,上海和全国的团体及民众罢市、声讨、抗议不断,蒋介石也命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外交部分别向有关国家交涉。压力之下,租界当局被迫道歉,表示逢节假日,一年里有八天时间孤军营可以升旗。这个事件之后,每天清晨,谢晋元带领孤军坚持‘精神升旗,无国旗,又无军号,甚至连旗杆也没有一根。他们就向空中行敬礼,礼毕,大家肃立唱国歌,那面看不见的“旗”在他们每一个人心里。苦闷迷茫的上海人心中,谢团长和孤军战士是他们的安慰,精神上的圣地。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群前往看望他们, 多时一天达数千人,有的人来了,远远地朝谢晋元他们鞠一个躬,就转身离去。越是这样,日伪就越添憎恨。有许多日本浪人和特务,试图闯入营地暗杀谢晋元,不过都没有得逞。其实看守孤军营的外国兵只有几十个,只要营外的地下工作者接应,几百名训练有素的孤军战士完全可以突围。但以大局为重,蒋介石3次电报回复都是要求谢晋元等“艰苦支撑”、“坚忍自重,坚持到底。”也有人提出让上海的难民们,以到孤军营慰问为名分批将孤军调换,但遭到谢晋元拒绝,他表示,自己是奉命撤退“光明而来,亦当正大而去!” 09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上海市长”陈公博以高官和100万元支票前去诱惑,谢晋元看都不看委任状和支票,把它们撕得粉碎。诱降不成,汪伪的特务只能使出卑劣手段。1941年4月24日晨5时,谢晋元在照例带兵出早操时,被汪伪收买的四个士兵:张国顺、尤耀亮、郝鼎诚 、张文清突然冲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匕首和铁镐等凶器,猛刺谢晋元的胸部和太阳穴。下午六时,血流不止的谢晋元逝世,死时双目圆瞪。这一年谢晋元37岁。在这之前,日伪的步步紧逼中谢晋元自知处境险恶,已在遗嘱中写道:“如敌劫夺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在信中,他还让父母变卖家产颐养天年,除子女的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不再受人分毫。谢晋元谢晋元遇难的消息传来,举国悲愤,上海市30万市民自发吊唁,几条马路都被堵塞。蒋介石追封谢晋元为少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租界,中国孤军从此彻底落入日军魔爪,伪军政府给出他们两条出路:要么参加“和平军”,要么做苦力。孤军官兵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300多名孤军先后被发配到各地区做劳工和苦役,更有36个人,被发配到遥远的新几内亚。 根据这段历史创作的歌曲《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一心慷慨赴死,却都落此更悲凉境遇。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更残酷。 10这并不是全部。 整个淞沪会战,除了很多像谢晋元这样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外,不能回避战初的指挥失误,撤退时的混乱无序。也不容回避我们士兵的素质和日军相差甚远,有些新兵竟然拿大刀去砍坦克....谢晋元的顶头上司孙元良把财政部给的26万元国防工事费装进自己腰包,用一堆劣质材料修建防御工事。奥,对了,还有,在捐助四行孤军的人群中,有一个人叫杜月笙,上海最著名的流氓大亨。当然还有,像影片中所展现的,有瓜怂看着战友受难,却想着苟且偷生;有人在租界如隔岸观火,依旧歌舞升平;茫然、震惊、哀痛、得过且过、听天由命与无可奈何.....这也还不是全部。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发现依旧在世的大约6、70个孤军幸存者,都处境艰难。自己也非常穷困凌维诚,为了他们四处奔走,但当时国民党各个部门都相互推诿,大多没有结果。 50年代初大部分孤军陆续返回老家,临行前都来与她告别,她总要想尽办法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路费和安家费。凌维诚和部分幸存将士1949年解放后,凌维诚写信给了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说明了自己的情况。陈毅当即拨出了吴淞路466号房屋一栋和墓地一块给了凌维诚。但在“十年浩劫”时,谢晋元的墓碑又被红卫兵给砸了。直到文革后,谢晋元的墓移入上海“万国公墓”,对谢晋元的纪念也慢慢多了起来,一位孤军战士为谢晋元守墓四十多年。2014年9月1日,谢晋元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4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将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并称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2015年12月17日,民政部正式批准追授抗日英雄谢晋元为烈士。你知道,不忽略这一切,才是更大的真实和更大的勇气。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从来都是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总在千折百回中前行。 然而终究,是更多的人从麻木冷漠中开始感到切肤之痛,愤而觉醒。更终究,是无数个谢晋元这样的人,在那个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年代,在那个被断定“三个月就可以灭亡”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危险的时刻。他们为守护民族尊严而不惜殉身,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向世人传递一个声音。就像抗战初期那首传遍全国的歌曲《歌八百壮士》唱的那样——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中国不会亡!” 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他们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勿失勿忘,勿忘勿失。 END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4日
关于备受关注的2020东京奥运会举办时间,前天传来了最新消息:因受疫情影响,奥运会允许被推迟至年底举行。孙杨被禁赛8年的新闻目前也争议不断,关于事情的真相,迄今仍然云遮雾掩。今天,想聊一聊关于中国运动员的那些事儿。 文 | 松奈子编辑 | Anita有时候,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太强,等来的可能不是金牌。因为在某些项目上太过强大,导致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可能根本无法达到同一水平,中国运动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平白无故错失了不少奖牌。被称为“体操女神”的刘璇,24年前,有一段至今令国人无法理解的往事。那次“莫名其妙”的更改规则严重影响过刘璇的体操生涯。1996年, 波多黎各的体操世锦赛上,16岁的刘璇明眸灿目,台下掌声轰鸣。为了冲击高低杠金牌,她刚刚挑战完了较高难度的“单臂京格尔空翻”。这个动作的名字当时也叫“刘璇单臂大回环”——因为动作太过完美,干净利落,直接以刘璇本人的名字命名。在场观众和裁判都大吃一惊,他们不敢相信,一个16岁的女孩竟然有这么一项“绝技”,几乎所有观众都以为,或许一会儿,她就会站上冠军的领奖台。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裁判不仅没有给予金牌,还声称“单臂京格尔对女运动员伤害很大,不允许女运动员再做这个动作”,并且将这一项明眼人一看就较难完成的动作更改为“低难度”。这样的判决直接导致刘璇不符合比赛规则,打分从第一变成垫底。那天之后,这个漂亮的动作宛如昙花一现,消失在了女子体操赛场上。男子体操赛场上,也有过令人叹息的类似事件。2012年伦敦奥运会,“吊环王”陈一冰,动作完美,摘金在即。最终却败给了巴西选手萨内蒂,而这位巴西选手比赛过程中却出现过失误。陈一冰不解,裁判对他说,“另一位选手虽然失误,但是有一种缺憾美。”陈一冰无言,搂着教练失声痛哭,随后不舍地亲吻赛场冰冷的栏杆。法新社当时的评论是这样的:“这实在是令人惊讶,因为巴西运动员的最后落地并不完美,而陈一冰的表现甚至还好于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站上世界舞台,不久便带着遗憾宣布了退役。要知道,此前,他可拿下了8个世界冠军和4个亚洲冠军。比陈一冰和刘璇情况要好的是1990年的伏明霞,她至少还是把金牌拿到了手里。当时,伏明霞只有12岁,一举拿下了西雅图运动会女子10米跳的金牌,成为世界跳水比赛史上年纪最小的冠军。美国运动员却抗议道:“这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比赛,你们怎么能让一个儿童来到这里,让她参与我们比赛?这是对我们的蔑视!”于是,国际泳联修改了规则:满14周岁才能参加奥运。而此前,挪威女子花样滑冰选手苏佳黑尼,参赛时只有11岁。还有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的乒乓球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拿个世界冠军没问题,但拿个全国冠军还需努力。”言下之意,只要出战世界级比赛,中国队稳赢,前三甲全拿下也是常有的事。而回到国内呢,全国冠军的位子只有一个。因为太过于优秀,一直以来,很多国家都在抗议乒乓球这项运动。这种压制,自1998年以来就开始了。国际乒联陆续进行了九次重大改革,几乎每一次都与中国队有关。比如,为了制衡刘国梁的快攻打法,将38毫米的小球扩大到40毫米的大球。比如,将原本的有机胶水球拍改成无机胶水球拍,以方便力量更大的西方选手握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怡宁、王楠、郭越三人拿下冠亚季军后,我们再也不会看到,三面中国国旗在奥运会乒乓球赛场上升起的情景了。虽然我们是靠实力“垄断”了奖牌,但国际奥委会还是决定改革——乒乓球赛场只允许两名相同国家的球员进行比赛,不为别的,专为防止这种情况再发生。然而屡次改革的结果是,中国队终于拿不下季军了。因为我们只能拿冠军和亚军了。在一些原本该奏响国歌的时刻,中国运动员发现,有时候强大的实力未必能变成勋章。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被网友戏称为是中国运动员“被黑得最惨”的一届奥运会。著名的吕斌误判事件,或许永远都无法令国人释怀。拳击赛场上,吕斌优势尽显,甚至一度将对手打到读秒,裁判宣布结果前吕斌兴奋不已,已经将手臂高高举起。裁判却突然举起了对手的手。吕斌一脸愕然,现场观众传来嘘声,连外方解说员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场的观众说,“毫无疑问,中国应该是胜利者。”吕斌失声痛哭,跪下亲吻地面。他没想到,自己击垮了对手,却打不败裁判。后来《卫报》揭露,里约奥运拳击比赛中的很多比赛进程,包括比赛名次,可能已被确定。有一伙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权力操纵抽签结果和评审系统,以确保一些特定的拳击手胜出。观众知道消息后,一片哗然,然而已经晚了。一个运动员多年来的梦想,已经被断送。郑姝音也没有想到,自己苦练16年,换来的也是如此不公平的对待。跆拳道决赛,她明明是大比分领先,却因为出界和犯规,直接被判输。按以往的赛制,从来没有出现过直接判输的操作。她在亚军领奖台上痛哭不止,双腿发软,已经站不住,整个人几乎要跪倒在地。现场的观众看不下去,在看台上齐呼:“China!China!”郑姝音对着镜头哭道,“我练了十六年,才知道比赛还有这样的,拜托裁判公平些!”随后,她又惭愧不已。“对手国歌响起来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对不住中国。”黎雅君在女子53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成功举起了123KG,打破了奥运记录,毫无疑问的冠军。然而显示屏错报,导致成绩丢失,现场裁判改判为失败,平白无故丢失一枚金牌。赛后,没有得到任何解释,自己还得在微博上道歉。有网友评论:“那天,看到你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没有欢迎的人群,没有人记得你原本应是冠军。”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又怎样,无法更改事实。对运动员来说,是十年如一日的苦练,对裁判来说,这却只是千万场比赛中短短的几分钟。2019年,短道速滑世锦赛。现场各种意外频出令人惊掉下巴。这场争议极大的比赛中,居然四次重跑,只有三人完赛,中途两人还摔倒却未判罚。第一次比赛中,武大靖已跑在第一位,却因为有人抢跑不得不重跑,第二次继续被人抢跑,第三次,武大靖被韩国选手黄大宪带倒,裁判并未判罚,而是重新发枪起跑。最终武大靖获得亚军。赛后武大靖哽咽着说:“我都已经计算好了路线。”“从我专业运动员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会判罚(黄大宪)。但是为什么没判。“他沉默片刻,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委屈地说:“能不能让短道速滑的场地干净一点儿。”除了赛场上的不公平,中国运动员下了赛场,可能还要遭遇不公待遇。刘翔退赛后,被骂了十年,他曾拿过45枚奖牌,也抵不过2次摔倒。许多人只记得他的“临阵逃亡”,却不记得他曾经的辉煌。退赛前,刘翔一直是中国的超级英雄,他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伤弃赛。那天,他单腿跳到终点,亲吻栏架,难过地给自己的运动生涯做告别。网络上却留下了千万条脏话,说他是民族耻辱。“刘跑跑,刘骗子,又故伎重演,还跟腱断裂,骗谁呢!”“胆小鬼真能装,演技一流啊!”“这是阴谋,故意封锁消息,炒高门票,保护赞助商的利益!”刘翔后来回忆道:“一旦发生了事情之后,谁都不想替我说几句。”十多年后,当他打破世界纪录的视频在网上再一次刷屏,许多人才发现,他一直是英雄,他依然会令人热泪盈眶,他依然是那个披着国旗意气风发的少年。人言可畏,真正的英雄,绝不该被迫陷入网络暴力。“体操王子”李宁赛场失利,回到国内,气愤、谩骂铺天盖地而来,有人给李宁寄刀片,有人寄了一根塑料绳,里面还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别吊环了,还是去上吊吧。”出机场的时候,机场人员看到他,没忍住说了一句,“你什么时候摔不好,非要去奥运会上摔?”大多数人都沉浸在遗憾和愤怒中,对当时的许多人而言,他们需要的是金牌,是能帮助提升国际地位的“民族英雄”。十年艰辛,一朝被淹没,当时所有人几乎都忘了,李宁是如何成为”体操王子”的。曾经的金牌神话,成了“不值得”提起的往事。还有为给女儿治病,不得不移民加拿大的中国第一位击剑奥运冠军栾菊杰。女儿心脏先天发育不好,将来智力也可能有问题,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说话。考虑到加拿大政府对残疾儿童的抚养有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栾菊杰最终做出了移民加拿大的决定。当时许多人不解,骂她是“卖国贼”,拿了冠军就忘了本。然而事实上呢,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坚持复出,再战奥运。这一年,她已经50岁了。直到这时,一位妈妈的用心良苦和一位冠军的爱国情怀,才让那些曾经辱骂过她的人缄默不言。郎平也有着和栾菊杰类似的经历,为了陪伴女儿,加上伤病缠身,郎平接受了美国排协的邀请,被国人炮轰多年。尤其是2008年,她带领的美国队赢了中国队,也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中国的女排教练,为什么要去教美国人?!“谁能想到,十几年后,当女排再度跌入低谷,郎平力挽狂澜。2013年,一身伤痛的她,不顾家人朋友劝阻,再次执鞭, 一步步带着全新的女排,重夺失去的荣光。她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摇摇晃晃,但依然坚持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充满坚定。”他们都曾身披荣光,却因为一时的失利或误解,被推上舆论顶峰。他们承载着我们很多人的梦想和责任,但不该一并吞下委屈和侮辱。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运动员从入门到世界冠军需要经历哪些训练?有答主说,意味着4岁就得进区体校,刚进去就得拉韧带,8岁进市体校,开始常年住校,每周训练5天半,15岁之前得参加得了全运会,拿奖牌,接着才能开始进军奥运会,四年一次,机会不多。在体育训练中心,有很多小女孩练基本功,会因为疼痛而嚎啕大哭。这些孩子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会在训练房里度过,“金牌”、“运动员”这样的词汇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有极小部分人能够成为国家级运动员。每一位国家级运动员,都是万里挑一,而有能力拿下世界冠军的,更是绝对的天之骄子。他们要拿自己的青春做赌注,背负上父母、教练、国家给的压力。辛苦训练十几年,走上心心念念的赛场。然后,可能因为一次误判,断送自己未来的体育生涯,或是因为键盘侠的一句话,身心受损。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考虑退役后的生活。这个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力士”的男人叫才力,获得过60多枚金牌,退役后被组织分配到辽宁体院当保安。在当保安期间,经常被保安队长以及同事欺负、嘲讽,但迫于生计,没有计较太多。5年后,因为没钱治病而去世,年仅33岁。有人说,体育运动员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之一。既要为国争光,流血流汗,还可能遭遇不公平,以及因常年训练而无法接受太多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退役后生活可能无法得到保障。而即使是这样,中国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年轻运动员,为了梦想,为了国家的荣誉和体育竞技精神,一天一天地练,一日一日地重复。只能说,中国运动员,真的很难,很苦。少数人光鲜,大多数人辛酸。光鲜的,背后一样辛酸。什么是竞技精神,那就是明知道前方可能充满苦难、艰辛、不公,依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超越自我。选择成为运动员的人,都是人群中的勇者。真的希望少一些谩骂,多一些公平。别让公平成为奢侈品,别让英雄成为受辱者。祝中国的运动员们能在2020东京奥运会再创辉煌。愿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强,则体育强。作者:松奈子来源于:读者人物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4日
作者:李月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01国庆+中秋的长假,本该是团圆喜悦的日子。谁知月圆人不圆。长假第一天,10月1日下午1点多,山西台骀山景区,冰灯雪雕馆发生了严重火灾。13人遇难。13名游客,本是欢欢喜喜去过节的,却不幸永远留在了这个陌生的景区。鲜活的生命,变成了新闻里冰冷的数字,和亲人心中永远的悲痛。 火灾原因,据说是线路老化起火。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冰灯冰雕馆温度低,湿度大,怎么会起大火呢?而事实上,冰灯馆相当于一个大冷库,需要大量的电力来维持温度,冰灯也需要连接大量电线,如果线路老化,很容易引起火灾。又因为是封闭场所,一旦起火,烟气会很快充满内部。最可怕的是,馆里到处是冰灯雪雕,通道狭窄,十一参观的人还多,起火后很难一起迅速逃生。这次火灾,有亲历者讲:不到一分钟,里面就浓烟滚滚,啥也看不见。所有人到处跑,跑在角落里蹲下。有人哭,有人找娃娃,很多人抹黑跑了出来,满脸全是黑的,跟电影里一样。那场景,想想就后怕。差一点没命。景区外很远处,都能见到浓烟滚滚升起 据说救火难度非常大。当地调集17个消防救援站到场,30辆消防车,全力以赴去救援,但也用了5个小时,才结束搜救。之前,馆里的冰灯五彩缤纷,特别好看:转眼间被烧得一片狼藉,面目全非:火灾前,就曾有之前来过这里的游客说:一层又一层的门,里面的摆设又那么拥挤,消防通道还不明显,出了事跑都跑不出来。没想到,还真出了事。其实3天前,当地还对这里做过消防检查。谁想,还是在假期第一天,就发生了如此惨剧。到底是检查走了形式,还是景区实在隐患太大,相信下一步会有说法。国务院已经下令挂牌督办这个事件。景区现在已经被全面关停,负责人也移送到了公安机关。 02据官方预测,这次十一期间,将有5.5亿人次出行。事实也基本验证了这个预测。10月1日当天,国内就有近1亿人次出游。该堵的地方都堵上了:景区、车站、高速路……都开启了久违的“人从众”模式。 有人回家,有人出游。网友说,这是一场迟来的春运。是的。疫情以来,我们都在家里宅了太久。好不容易盼来假期,都迫不及待地想出来玩玩。所以,就算哪哪都堵,哪哪都贵,哪哪都不方便,也要出来转转。只是很多人没意识到,“人山人海”模式,除了不舒服、不方便,还有更可怕的坏处:不安全。03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轰动一时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元旦小长假前夜,正值跨年夜活动,很多人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结果因为人太多,发生了踩踏事件发生,死了36个人。整个事件,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惊心动魄。那晚从八点开始,就有大量群众涌向外滩。监测显示,晚上八点就有大约12万人,十点达到24万,十一点已有大约31万人。人数远超官方预期,创了历史新高。 结果,晚上11点半左右,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阶梯底部忽然有人摔倒了,而后面的人太多,又不断向前涌来,导致更多人摔倒、叠压,局面开始失控。有处于高处的民众意识到了危险,挥舞手臂让其他人后退。赶来救援的警察也呼喊着让人群后退。但在汹涌的人潮里,他们声音太小,起不到作用。更多人被层层涌来的人浪压倒,情势完全失控。最后,站在墙头的几个年轻人号召大家一起喊,“后退!后退!”楼梯上端的人群终于察觉到了下面的危险,不再向前涌动。然而压在下面的人已经渐渐不支。越来越多的警察赶到,试图从下面往外拽人,但根本拉不动。二十分钟后,人群才渐渐散开。现场的哭喊声、尖叫声,和呼叫救护车的声音混成一团,赶来的医务人员和附近的热心市民对每一个倒地的人进行心肺复苏,试图进行抢救。但很多人已经死了。一个叫Peter的男生亲历了整场事件,他在朋友圈里这样描述:这估计是我过的最悲凉、沉重的跨年了。刚才我就在外滩,当时靠在比较边缘,躲过了人群的下压。踩踏事件发生,在一瞬间,人群就被压得一动不动,哭喊声叫嚷声,周围都是,我愣了好久,开始帮着周围人解救被压的人,但是一动不动,我拉出两个人后就再也拉不动了,只有握着两个人的手给他们鼓励。警察也在帮忙,但无济于事,人太多了,我看着一个个人在我眼前晕倒。大概过了十五分钟,后面的人开始能动了,我也帮着拉人,但我看到,被拉出的人下面还有人!都是晕厥甚至窒息的人!!!他们的脸都青了。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五六个人是彻底死了,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最后数据显示,36个人死在了这场踩踏事故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本来是开开心心去迎接新年的,但他们永远留在了旧年里。试想当时,被层层压在下面的他们会多么无助,痛苦,绝望。可是,在30万人的潮涌里,他们是多么渺小。小到被夺走生命,都无人知晓。以前,我们一直觉得“人山人海”是热闹,是壮观,或者是拥挤,是不便。其实人山人海,更暗藏着极大的危险。一旦发生意外,你根本逃不掉。所以,假期出游,真的尽量不要去太多人的地方。不仅为了愉快体验,更为了生命安全。 04除了避开人潮,更要避开危险。给你讲一个悲伤的故事。2014年端午节假期,陕西三对关系不错的夫妻,相约到旬邑玩。他们去了一个水塘,准备去划船玩。有一位先生晕水没有去,其他5人上了一条脚蹬游船,都没有穿救生衣。而这条船,核载4人。结果,船划到水中央时,突然进了水。几个人都不会游泳,都很紧张。就在大家慌乱之际,船翻了,5个人全部落水。其中的刘女士后来说,她喝了几口水,感觉身体向下沉。这时,同伴中一个男子把她拉到船边让她扶住。她看到另一对夫妻也在往下沉,丈夫一直尽力托举着不会水的妻子,尽管他自己也不会游泳。还有一位女士,本来已经拼尽全力拽住了船边,却因为去拉另一个男士,再次被拖入水中。最后,这位女士,和上面那对夫妻,都殒命鱼塘。岸上那位男士和看管鱼塘的人一直在拼命呼救。但情况太紧急了,一切根本来不及。3个生命,几分钟之内就终结了。只是小小地冒了一次险,就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只是没穿救生衣。只是多了一个人上船。通常来说都是没事的。谁能想到船会翻呢?谁能知道会丧命于此呢?但是。它真的就翻了。命真的就没了。所以,人真的不能心怀侥幸去冒险。因为小河沟里真的能翻船的。万一“中了奖”,那代价你承受不起。尤其是假期出游的人,更该格外注意。第一,假期人多,设施不够,人也容易放松警惕,随便凑合。第二,去的地方你多半不熟悉,意识不到危险。出了状况,也很难第一时间自救。05其实假期出游,最大的危险是——车祸。经常假期开车出门的人,应该都遇上过几起车祸。车多,路远,时间长,太容易出事了。 而且就算你自己百般小心,也难保别人不会撞上你。这样的新闻太多了。几年前,也是国庆假期。四川的一位妈妈带着7岁的女儿和4个亲戚,一行6人开车去西安看兵马俑。开开心心玩了一圈,结果返程路上突然被后面的大货车追尾,她的车失控撞上了一辆停靠在前面的大车,一车6人,全部不幸遇难。她的车前半部分已钻进了大车车下,车头严重变形。交警赶到现场,看见“车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大人小孩6个人”,都已经不行了。这6个人,来自三个家庭,一对母女,一对父子和一对夫妻。那是怎样的情景,真不敢想象。还有一年十一假期。青银高速上,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轿车擦上了,大客车躲避中,穿越中央护栏,驶入对面车道,撞上了另一辆大客车。后面这辆倒霉的大客车瞬间翻到了高速公路边沟。车上满满地坐着53个人。一位目击者说,“撞击的声音太大了,接着就腾起了一阵阵的烟尘”,“车祸很惨烈。一些伤势较轻的乘客陆续从车里钻了出来,虽然伤得轻,可也个个都满脸是血”。这场车祸,导致了14人丧生,9人重伤。 这是2012年的数据:9月30日至10月7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造成794人遇难,平均每天100人。而这个只是一个平常数字,和往年相比,一点也不突出。 车水马龙的路上,每分钟都有惨烈的事故在发生。所以,假期出门,如果一定要开车,请务必注意安全。车祸猛于虎。这真不是开玩笑。06过去我们总爱说:人活着最重要是开心。其实不对。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平安。所有的开心,都应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假期我们可以选择出游,但请一定注意安全。别让一次开心,变成永远的悲伤。以下几点,我们一起做到:遇到恶劣天气,尽量改变计划,放弃出门。开车出门前,多关注交通路况,尽量避开拥堵路段。全面检查车的转向、刹车、轮胎等功能,带好千斤顶、警告标志牌等以备急需。必须跟前车保持足够距离。尽量离大车远点。千万不要疲劳驾驶、酒后驾驶。选择安全度高的景点。不玩危险项目,尤其是既危险、安全措施又不到位的项目。在室内场所,多留意安全出口在哪里。人太多的地方不要去,避免发生拥挤、踩踏事故。人生有太多不可预测。我们不能防止所有意外发生,但要尽最大努力,把厄运扼杀于无形。 愿你每次开开心心出门,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4日
《我和我的家乡》终于上映了,不到两天,票房就冲破了3.5亿。朋友圈在刷屏,微博上口碑已经炸裂。多少人,是今年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多少人,压抑了大半年的情绪,这一次终于能放肆地大笑又大哭着。2020,我们都绷得太紧了,也绷得太久了。昨天耳朵也带上父母一起,在电影院里,好好宣泄了一场。诸多感慨,又意犹未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我和我的家乡》背后,还隐藏着5个彩蛋。看懂了这些,你才真正看懂了电影,也才真正看懂了中国。01影片第一个单元《北京好人》,是两个小人物的故事。葛优饰演的张北京,一出场就“惨遭借钱”。借钱的是他表舅,从衡水老家来城里打工,却发现脖子里长了颗鸡蛋大小的瘤,又没钱做手术。表舅是个外卖员,趁着工作间隙来见见张北京,还要提心吊胆打电话给客户,拜托他们千万不要因为晚了几分钟而打差评。临别时,表舅声音低低的,对张北京说:“北京这么大,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了。”是的,城市真的很大,为讨生活奔波的人,真的太渺小。可城市再大,建成它们的,不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渺小的人?我想起二月末,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五峰县长乐坪的一群农民,从自己的田间地头,攒了足足85吨蔬菜。靠着自己手提肩扛,从山里背去物资告急的武汉。6月,南方暴雨,城市里大片积水,道路受堵。大雨倾盆里,仍拼命奔走的,是一个个外卖小哥。只为给被困在家中无法出门的我们,送上一顿热乎饭。城市危急之时,是他们挺身而出;而岁月静好的日子,也是他们在负重前行。变电工人的一日三餐,是坐在几十层楼高的电线上吃饭。喝着风,就着水,一碗白饭,一包榨菜,就是一天。不止这些。《北京好人》里,忙前忙后抢救葛优的医生护士、深夜仍坚守工作的公安......一个个平凡人,组成了这个城市的灯火阑珊。为什么张北京哪怕脖子上差点挨一刀,也要排除万难帮表舅?这也许就是小人物的能量。最平凡的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就像那田野里的泥土,也许毫不起眼,却是撑起这高楼大厦的基石。02电影第二个单元《天上掉下个UFO》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黄渤饰演的黄大宝,年轻时爱上邻村一个美丽的姑娘,却因为“异地恋”生生分开了。这个“异地”,其实不过是直线1公里的距离。听上去不可思议,但曾经的贵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有全世界最“反人类”的地理环境。层峦叠嶂的山区,交错纵横的溪流,还有到处溶洞、空腔的喀斯特地貌,路没法修,车进不来。1992年,北京曾办过一场摄影展。照片里是贵州山区的孩子,天不亮就要撑着拐杖,从泥泞的山路里摸索着去上学。从凌晨走到天亮,跟头都摔成了习惯。没有路,发展不了经济;经济上不去,更没钱修路。贫瘠,仿佛成了贵州一个绕不开的梦魇。但短短几十年过去,这块“先天不易”的土地,正在以奇迹般的速度奔跑起来。群山环绕,峡谷太多?贵州就把全世界所有的桥型一一建造。有世界最高的桥梁——北盘江特大桥。接近200层楼高,埃菲尔铁塔刚刚够它的一半。《天上掉下个UFO》里,主演们开车经过的大桥,正是这座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还有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世界唯一在3年内建成的1000米以上悬索桥......全世界最高的100座桥梁,贵州就占了46席。山势太陡,地貌复杂?贵州就铺出惊艳四方的壮观公路。弯道频急、惊魂夺魄的24道拐、72道拐......一个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竟成为西部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正因这一条条天堑变为通途,我们才能在《天上掉下个UFO》中看到,原本藏在贵州大山里的许多小村庄,如今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有了路,山村个个换了模样。电影也在欢笑中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这背后,哪有什么神力?全凭中国人那股朴素的干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哪里有人居住,就要把路修到哪里。“基建狂魔”没有什么捷径,回望来时路,全是一步一个脚印。人人赞誉的工程奇迹背后,不过是一群普通人拿命在拼。03 第三个单元《最后一课》里,范伟饰演的老范,看上去有点“傻”。他是个美术老师,放着城里的优越条件不回,偏要支教乡村,一呆就是10年。晚年,疾病让他记忆混乱,仪容不整,经常晕倒,连儿子都认不出。可他唯一忘不了的,是当年教书的课堂,那一个个渴望知识的孩子。跨越几千公里,从国外回到乡村。是为了帮老范找回记忆,更是为了上完那最后一堂课。现实中,真的有这么“傻”的人吗?有,他的名字叫刘秀祥。很多人知道他的故事,是从“背着疯娘上大学”的新闻开始。这个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病的农村孩子,捡过垃圾,睡过猪圈。他一边读书,一边撑起支离破碎的家,2008年,终于考上了城里的大学。可好不容易改变命运的刘秀祥,毕业后却放弃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乡村教师。为什么?吃过生活的苦的少年,比任何人都明白,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太多孩子可能一辈子走不出一座山。他走出来了,看见山的那边,真的很美。于是,他想让更多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左一:刘秀祥他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命运。曾经平均分100多分的“放羊班”,在他的执教下,47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刘秀祥说:“最初,我以为能改变一两个人就足够了。可我改变了50个人,很多年后,我改变的可能是500、5000甚至5万人。”《最后一课》里的老范,何尝不是如此?当年他面对的,是蓬头垢面、连颜料都买不起的孩子。可孩子长大了,有的成为村子的书记、有的成为了大老板、有的成为了知名设计师......在大家共同建设下的乡村,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下,做了主播为家乡带货、有的养蜂为全村致富......被改写了命运的孩子,将这份善意传递了下去。而且每一个看过《最后一课》单元的观众,都会想到自己的老师,也因此结尾处引发许多观众落泪,成为最好哭的一个单元。为什么如今的中国乡村,文化水平普遍越来越高?正是因为有片中的老范、现实中的刘秀祥们,从苦难中走出来,又回到苦难中改变它。生于平淡,却活成了一束光,点亮万丈光芒。04电影第四单元《回乡之路》中,有一个镜头很震撼。那是闫妮饰演的闫飞燕,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陕西榆林,可记忆仍停留在年少时常见到的漫天黄沙。那时的榆林,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有一半在这里。天下苦毛乌素久矣。在这里,沙尘暴是一种常见的天气,“黄沙蔽日”是一个写实的词。村庄、农田、牧地,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人们一出门就灰头土脸,一张嘴就是一口沙。洗澡是种奢侈,连饮用水都要省着喝。可就在今年,影片中这片存在了上千年、在闫飞燕心中留下巨大童年阴影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大沙地,被陕西人民“干掉”了。毛乌素,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几乎全部变成了绿洲。曾经的毛乌素现在的毛乌素够惊叹?背后的沙地治理故事,更为动人。从1959年起,这里的人们就开始了与毛乌素沙漠的“战争”:“宁可治沙累死,也不能叫沙漠欺负死!”他们用手挖、用肩扛。自学背苗、扎林、剪枝,一个坑一个坑固沙,一铲子一铲子种树。爷传父,父传子,种树造林,引水治沙。一干,就是70年。这里面有太多名字。牛玉琴,曾经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姑娘, 却硬是顶着狂沙,带领村民种下2700万棵树。殷玉珍,用家里唯一值钱的羊换来600株树苗,掏粪干活不要钱只要树苗。背苗、扎林、剪枝,种上被吹倒,吹倒再种上。还有石光银、乌云斯庆、王果香、边兆芳......他们,都和电影里邓超饰演的乔树林一样,曾不被理解,孤独地战斗着。但咬着牙坚守,才有了后来的奇迹。如今的毛乌素,风里不再裹挟着沙子,庄稼不再一种就死,草滩、湖水美不胜收。《回乡之路》中闫飞燕记忆里的漫天黄沙,再也不会出现了。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山美水美?有些人搭上半辈子的光阴和性命,就是为了给家乡换一片天地。05最后一个单元《神笔马亮》里,沈腾饰演的马亮,是个天赋异禀的画家。马丽饰演的妻子以他为荣,为了他的前途,甚至敢和领导动手。可在岳父母眼里“没出息”的马亮,竟然偷偷放弃去列宾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瞒着怀孕的妻子去农村扶贫。好端端一个画家,偏要种地插秧,闹出不少笑话。图啥?只为了那句:“我们的村庄真的老了,年轻人都走了,我能为它做点什么呢?”其实像他一样,在无数人都追求城市里的六便士时,有人正走在相反的路上,更愿意抬头看看故乡的月亮。在中国西南部,有个岩博村,曾是这里最贫困的村庄。2001年,村子还不通路,不通电,没有自来水。可如今,这个村子有了煤矸石砖厂、养殖场、酒厂,集体资产高达9200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小楼。20年,一个闭塞小山村的巨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党委书记余留芬。当年,她接起这个贫困村的重任时,才31岁。要想富,先修路。3个月,她带头先挖自己家的地,把村里那条羊肠小道修成了一条4米宽的通村大路。又到处借钱,带领大家办集体企业。甚至不惜把儿子结婚要用的婚房,拿出来抵押贷款为村子建厂房。为了一村子老老小小的幸福,余留芬搭进去的,是自己的幸福。她的儿子不理解她,丈夫也和她离婚。《神笔马亮》中的马亮也是如此。本来是善意又无奈的隐藏,被发现后妻子气得差点晕过去。可当她看到乡村竟已经脱贫致富,一改当年穷困的模样,顿时就理解了马亮的选择。这些年,有多少乡村得以改头换面?这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的青春。时光匆匆,在条件艰苦、任劳任怨的扶贫工作中,他们变“老”了。可中国的乡村,因为有他们,变得越来越年轻了。06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那些曾经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小地方,现在什么都有,生活竟也不输城市了?那是因为,有无数普通人,正在拼命建设自己的家乡。作为中国人,我们生于厮、长于厮、回报于厮,都是基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爱。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正在不遗余力地让家乡变得更好:这些年,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又到现在的世界第一;这些年,中国新增森林面积冠绝全球,甚至远超其他国家总和;这些年,中国的道路,正在向过去难以想象的地方延伸开去......没有一片土地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而中国的崛起,靠的是世界上最会创造奇迹的老百姓。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有一句话:“不管世界如何变化,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都会报以极大热情,日复一日地拼搏奋斗。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他们闷声干大事,一干就是几十年。有什么样的国民,就会有什么样的国运。2020只剩3个月,这一年,我们都经历了太多。如果你要问我,国庆长假去哪里玩最好?我的回答会是:回家。没有什么比阖家团圆,一起看《我和我的家乡》这样一部欢喜且感动的电影来得更温馨。这里面,没有什么大角色,有的全是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可每个小人物的能量,汇聚在一起,便有了日益强大的中国力量。站在我们生长、热爱的故土,看着它从沧桑中走来,向巨变中走去。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心潮澎湃呢?-END-来源于王耳朵先生公众号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4日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郎平1978年末,16岁的陈可辛随父迁居泰国已有8年光景,还是拒绝说泰文,每周最大的盼望就是去唐人街买中文报纸。那一年,第八届亚运会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他无意中走进一座场馆,看到打比赛的是中国女排,他很惊讶,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没有在国外见到过来自中国的球队。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40多年后,当年的热血少年已年近六十,开始筹备一部讲述“中国女排”的电影。 他回忆起当年那支中国女排出场时的样子,穿着白色的运动服次第而入,身上好像泛着弧光。也在一次聊天中得知,当年赛场上那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3号”,就是郎平,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赛事。 40年过去,他白了头发,可中国女排的故事还在延续着……在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的开篇,有一行巨大的字幕,沉重地打在观众心上:“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渴望找到一种方式向全世界证明自己”那是一个血脉喷张的年代,沉睡已久的雄狮开始苏醒,建国后担任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留下一句“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抱憾离世。当激情澎湃的英雄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在彼时乏善可陈的“三大球”领域,中国人迫切需要一枚奖牌,踢碎东亚病夫的牌匾。时代选择了中国女排,而中国女排等来了袁指导。在电影中,陈可辛以一段独白的形式,呈现了运动员时期,袁指导心中的震荡—— “第一次出国,走进宾馆房间我傻了,冰箱、彩电、空调,我没见过,那一宿我真的没睡觉,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哭了。 中国太落后了,我们怎么办? 是坐在这里唉声叹气,还是把失去的损失抢回来?” 演员吴刚所饰演的袁指导,坐在被寄予厚望的老女排中间述说着,始终没有让眼泪落下。接下来的几年,他和这群姑娘们一起,向所有人证明了: “中国人,行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是冰心老人早年写下的诗句,80年代,她将这首诗献给中国女排。为了升国旗、奏国歌,那一代女排姑娘,用血肉成就了一段传奇。最早的女排训练基地在湖南郴州,是工人们就地取材,用竹子搭起的一座“竹棚馆”,处处漏风;地面是用土、石灰、盐水夯成的“三合土”;遇到下雨天,风能进雨能进,队员们在地上扑救,流汗又流血。差不多同一时期,漳州的训练基地比郴州的有所改善。为了拍电影,陈可辛从即将拆除的福建漳州废旧训练基地,买下了当年老女排滚过的旧地板,铺设在片场。在《夺冠》中扮演“青年郎平”的,是郎平的女儿,白浪。当白浪学着母亲的样子,在坑坑洼洼、布满毛刺的旧地板上滚翻时,眼泪比汗水更早落下:“非常疼,非常难受。”在袁指导挂帅的队伍里,每天早上,队员们来不及梳头,就要到场上去练150次发球、200个扣球、300个垫球;参加国际赛事时的飞行时长比较久,队员们被要求在过道里练习深蹲;最长的假期不超过2整天,就连春节也只休息1天。《夺冠》有这样一个情节: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体育总局的技术专家王干事(李现饰),从国外考察回来,对袁指导说,美国队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分析我国球员的技战术资料,而整个中国只有中科院有一台计算机,用于科研。 听罢,袁指导沉默片刻,径直走向排球网前,当即把球网摇高了15厘米,大吼一声:“继续!”队员们立即执行教练的指令,袁指导回头望向王干事:“我们这么干,计算机能计算出来吗?!” 虽然身处同一时代,但王干事还是露出了愕然的表情,可那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无奈地选择——“我们比不上别人的训练条件,我们只有靠比别人拼命才能赢。”在筹备电影前期,陈可辛邀请团队成员一同观看了1981年上映的电影《沙鸥》,其中虚构了一场中国女排负于日本女排、憾失金牌的比赛。《沙鸥》的编剧一定没有想到,就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战上,中国女排真的与日本女排狭路相逢,但结局却与电影恰恰相反。 1981年11月16日的夜晚,全国上下,一片静悄悄。 那时的中国,电视机数量很少,屏幕也很小,但抵不过一个村子、一个弄堂的人挤在一起,屏息凝神,等待比赛开始。 同一时刻,在日本大阪的比赛现场,6000个座位销售一空,日本队主教练没有刮胡子,他说等他赢了中国队再刮,颇有蓄须明志的意味。 上场之前,老女排队员们把所有护具都戴上了,护肘、护腕、护膝、护腰……郎平回忆说,她们做好了把命豁出去的准备。那一场比赛,一路打到了第5局,双方争夺白热化。 《夺冠》还原了当时的一个细节,最后一局比赛开始前,袁指导环视队员们: “我现在只要求你们想一件事,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打球,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中华民族,这场球如果拿不下来,你们后悔一辈子。” 第5局比赛开始14:15!15:15!16:15!17 : 15!事实证明,“鹰有时候也会掉在地上,但鸡永远也飞不了鹰那么高”。当解说员宋世雄用标志性的嗓音喊出“中国队胜利了”,一场全民狂欢在中国被点燃。男女老少敲着脸盆、茶缸奔走相告,有人点燃扫帚做火把,疯了似的跑出家门,一切都是简陋的,但笑容是崭新的。他们的信心和满足感大大超过了观赏一场体育比赛。 那一夜,天安门广场聚满了人,彻夜高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 次日,几乎所有报纸头版,都是女排夺冠的消息。《人民日报》评论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阳光总在风雨后,紧接着,中国女排相继在1982年秘鲁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界锦标赛上夺冠,创下了“五连冠”的纪录——也是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球场当战场,排球做钢枪”,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袁指导带领老女排创造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历史总是富于变化,起起落落。“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女排,我需要。”从1979年开始,中国女排的队伍里开始出现一个男孩,中等身材,背后写着“女排”两个大字。那个男孩,就是后来的陈指导。导演陈可辛极擅长对人的洞察,对于陈指导,他似乎尤为理解。电影中,他选择了4场比赛,重点刻画,其中第一场并不是当年的日本女排世界杯决赛,而是一场并不起眼的模拟赛。如果说1981年第一次夺冠是中国女排的转折点,那么备战时期的这场中国女排与江苏男排的模拟赛,则改变了陈指导一生的轨迹。在那场比赛中,他在袁指导的安排下,站在了江苏男排的队伍中,他的任务是模拟日本队球员江上由美的球路,向中国女排提出考验。因为从运动员转型做陪练的事,球场上的他有些心不在焉,丝毫没有对球网另一面的女排形成威胁。中场休息时,袁指导喊住他:“小伙子,平时她们拿命来练,就是为了在赛场上能够打出来。如果你心里这点儿事还过不去,你对得起她们吗?”他只是听着,没有回答。比赛继续的哨声再次响起,他跑回到自己的岗位,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在电影后来的推进中,出现了极具象征性意义的一幕,那是一个寻常的训练日,袁指导将自己的钢哨挂在了陈指导的脖子上。一摘、一挂,轻描淡写的两个动作,女排精神在无声中向前流淌。此后,中国女排先后经历了五任教练的迭代,无数女排姑娘在国家队进进出出直到退役,就连观众的模样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悄然变化,但他在陪打教练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2年,到他成为女排主教练,已经是新世纪的事了。无论是陪打教练,还是主教练,都是中国女排不可缺少的一员。当初的那支老女排,用血和泪教会他“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走马上任后,针对由来已久的青黄不接问题,他当机立断进行国家队大换血,一部分老队员坐到了替补席,新鲜的血液得以流入。 但无论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陈指导始终坚持一个底线:“如果你没有夺冠的欲望,再高的水平也会有尽头。”到新女排成军时,已经有了漳州、北仑、郴州三个训练基地,但他出人意料地把第一次集训的地点,选在了设施老旧、条件最为艰苦的郴州。 他说:“郴州很艰难,气候条件不好,我就是想让队员艰苦奋斗。”那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女排精神汇聚的地方。2003年11月,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女排赛中以战全胜的战绩获得冠军,时隔17年,再次加冕; 一年后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一路晋级决赛,在先输两局的逆境下,逆转俄罗斯女排,20年之后终于夺回了奥运会金牌。而那一批女排队员,也被称为“黄金一代”。陈指导的破釜沉舟,为中国女排带来了8年的中兴,但是到了2008年,“黄金一代”已经老去,精疲力竭的她们没能再次为祖国带来胜利。北京奥运会上,当中国队最终拿到一枚“血汗浇铸”的铜牌,陈指导的命运已不在自己的掌握中。非议纷至沓来,有人说他的技战术落后了,有人说他不会用电脑,有人说他不懂英文、没有国际视野……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有一句话尤为刺耳: “时代变了,中国人已经不需要女排了。” 新的时代,中国不再需要依靠体育来找到自己的民族尊严,女排精神也渐渐蒙尘。他明白,当时代成为变量,女排精神同样不能止步不前。于是就出现了电影中的一幕,在2013年的中国女排主教练竞选中,黄渤饰演的“中年陈指导”宣布退出竞选,以此支持另一位竞选者——郎平。他相信郎平可以为中国女排带来新东西,抵达他一生未酬的壮志。 3年后,里约奥运会在即,一支全新的中国女排走进“老女排”的漳州训练基地,进行备战。退隐许久的陈指导特意前去探望,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而陈可辛描绘了一个合理的答案: 那一夜,郎平逼问平均年龄只有24.3岁的新女排“你为什么打排球”,没有一个人答得出。 郎平走后,陈指导推开旧场馆的大门,摩挲着墙壁上的球印,那是40年前的“老女排”一个一个、一天一天凿出来的。他向眼前并不算熟悉的新女排讲起这座老场馆的故事,那满满一墙的球印也凿在他的心底,他告诉姑娘们,那就是女排精神,是我们的国家。他讲了许久,郎平也在门外听了许久,送她们出征的那天,他说:“我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女排,我需要。”郎平点头:“明白。”时间回到2012年,中国女排接连输给日本、泰国、韩国,史无前例地排名亚洲第四,有人说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不可能再低了。那年的伦敦奥运会期间,郎平受邀担任排球比赛的解说嘉宾,亲眼见证了中国女排“位列第五”的惨淡结局。 解说工作结束后,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她,她极力地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眼泪依然夺眶而出,她用手挡住镜头,罕见地谢绝了采访。或许,这世上没有人比她更深爱中国女排。一年后,在中国女排最艰难的时刻,53岁的郎平接过了担子,她对袁指导说:“我想好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我应该是老女排最后一个还在一线的了,应该为中国女排留下一点东西。” 在1981年女排第一次夺冠的比赛上,是郎平以一记轻吊扭转颓势,解说宋世雄说:“大家都以为中国队只会强攻,但郎平吊得出其不意。”30年后,作为教练,郎平的一系列改革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上任后,郎平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改革,采用先进的“大国家队模式”,不分主力和替补,只有每一场比赛中的首发和非首发,每一个位置都保证3人左右的竞争和储备。而被她选入国家队的新队员,很多都是地方队的板凳球员,甚至有人调侃,当时的郎平就像是个“捡破烂”的。 那一年,19岁的朱婷人很瘦,家境贫寒,是被修车的父亲用农用三轮车拉进省队的,三餐都在单调的面条青菜间重复。如果不是郎平,或许她如今正在广州的某个工厂打工。 袁心玥的扣球动作是她手把手教的、张常宁是在沙滩排球场上发掘的、杨方旭也是她提出调回国家队的……她摒弃了老女排30年不变的训练方法,组建世界顶级教练团队、启用世界最好的保障团队。她告诉队员们:“排球是我们的工作,但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快乐排球”的理念很快渗透进中国女排,但面对里约奥运会的节节败退,郎平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从容。电影中呈现的最后一场比赛,陈可辛没有选择与塞尔维亚对决的“加冕之战”,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决定中国队去留的“中巴大战”。比赛前夜,她焦虑地徘徊在异国的球馆里,恍惚间,仿佛看到了40年前那支球队,她的内心也被抽丝剥茧:“我以为我已经是一个职业的体育人了,原来不是。” 在郎平心里,中国女排,终究是不能一概而论。 2019年进组拍摄之前,扮演“中年郎平”的巩俐走进了宁波北仑排球基地,郎平和队员们正在备战女排世界杯,巩俐便整天整天地坐在旁边观察。她望着郎平的背影,因为伤病她做了19次手术,肩膀一高一低,步伐也不算流畅,剧本里的台词是这样写的: “从脖子往下没有一块是好的。”“我的医生跟我说,我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头。”“我姐说,你能不能给我们留半条命。”“其实,我就是放不下,放不下你们,放不下排球。”巩俐无比清楚,这不仅仅是台词,每一个字都具体地发生在眼前这个人身上。 她说:“有一天,我跟别人说起(郎平),说着说着我就流眼泪了。” “中巴大战”之前郎平曾经给朱婷写过一张小纸条,电影里用微信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 “朱婷,你是我见过最棒的球员,包括老外,我为你骄傲,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中国女排要发展,就要放下过去的包袱,如果必须有人负重前行,郎平选择了自己。中国女排的故事,就像姑娘们身上厚厚的绷带,里面裹着的说数不尽的伤痕,还有流过的血和汗。 中国女排下一代的领军者,或许会是朱婷。电影里,她说父亲告诉自己:“练体育是苦,但生活才是难。” 体育的故事,终究是人的故事。女排精神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从岁月长河里打捞起来,是因为我们期待像中国女排一样赢,但我们也会一次次地输,沉浮之间,哭哭笑笑才是人生。电影拍摄期间,郎平调侃扮演自己的女儿,说她一辈子都学不会自己的扣球动作。白浪一笑而过,说道:“那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吧!” 母女之间的玩笑,正如同郎平对“女排精神”的诠释:“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夺冠》的英文译名为“Leap”,直译过来是“跳跃”。或许“夺冠”二字更深层的含义,是一次又一次高高跃起,是永不言败,是全力以赴。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10月03日
你曾参加过军训方阵表演吗?下面这个花式方阵相信你一定会被震撼到!近日,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级新生军训结业典礼上1200名军训新生组成花式方阵以《生命的力量》为主题讲述抗疫故事致敬战疫英雄以下视频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他们手持红黄两色纸板通过颜色和动作改变变换出中国地图和不同字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他们不仅用文字致敬还变换出战疫元素图案武汉地标建筑“黄鹤楼”隔空致敬“最英雄的城市”“口罩”和“爱心”相连“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医生画像”和“药瓶”“谢谢你,为我们拼过命”“握手”“全村的龙把最硬的鳞给你武汉加油!”这些独特的战疫图案凝聚着所有人特殊的记忆致敬在疫情中挺身而出无私奉献的逆行者最后,学生们变换出学校相关图案、字样他们高喊着“我爱你,中国”“为中华复兴而读书”所有人热血沸腾燃爆全场的一幕引发网友纷纷点赞“太帅了!”“好激动,情不自禁落泪了”为闪闪发光的青春点赞加油,年轻人
发布者:红尘炼心
2020年09月29日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0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