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家庭是培养、引导未成年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 场所,家庭教育是培养和塑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演化中积累的丰富家庭教育经验,对于当今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依然具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10月9日,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开办的“以传统家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北京首期家庭教育辅导班》圆满结束了!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共有16名来自各地的学员来到北京与我们共同学习!17:40短短十几分钟的视频,饱含着这一周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们在教什么?我们首期的学员,有很多都接触过或学习传统文化多年,让他们讶异的是我们是真的在“做”,而不是单纯在“讲”。有的学员很明确的就说:“我学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年了,我听得道理太多了,但是真正落实的太少了”。也有的学员说“以前我觉得自己道理懂得多,总看别人的毛病,但是自己做的太少了”。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触?因为到我们这里学习才明白“学习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去做”!学员分享读诵《一日常规》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简单的就说明了家庭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落实《一日常规》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简单的、能够做到的培养恭敬心的方法。《一日常规》包含了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非常具体,让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从哪里下手去做?如何去做?通过这些外在行为的长时落实,我们才能够内化于心,涵养我们的恭敬心。学员练习整理内务相信看了上边首期班回放视频的各位一定会惊讶于学员们对我们这里老师的感恩之情,有的学员甚至含着眼泪说:回家后如果不去做,都对不起这里的老师。为什么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效果?不仅让学员们知道如何力行,而且会让学员们带着感恩与爱去做呢?我们家校社育工委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我们所有的引领、助教老师,包括我们的摄制组、媒体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跟随康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多年,受康老师的大爱与无私的感染,我们每个学生都在努力扩大自己的心量,跟随老师去弘扬和推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学习到,从而收获幸福!尤其是我们的引领、助教老师们更是如此。助教老师教学员整理内务开营仪式那天,引领老师苏老师在台上说了这样一句话:非常感恩大家的到来,促成了这次学习班的开办。为什么她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们对每个来学习的学员们充满感激,因为有你们的参与和学习,我们才有动力继续去做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来学习,没有人来支持,我们想坚持下去都太难太难了。我们所有的引领助教老师对我们的学员们充满了关心和爱护,这种善意会在我们每个学员身边汇聚一个爱的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学员们感受到了爱,并且懂得了付出爱。这是真诚、这是真心。真心会感得真心,所以学员们很受感动,并且愿意回家后继续力行,想要对得起这七天来老师们对他们的付出。未来还在继续……北京首期家庭教育辅导班的结束,带来了这一系列课程新的开始,欢迎更多学习过和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的你们来到北京,与我们共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懂得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最终我们共同促成社会和谐、民族强盛!《家庭教育辅导班》长期招生主办单位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家校社共育指导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登记、教育部主管)开课时间每月开办两期(2日—8日、16日—22日)学习形式线下封闭式学习学习地点北京您的家庭是否存在如下问题夫妻忠诚度、信任度下降工作忙,沟通少,矛盾加深,家庭失和婚姻破裂给孩子身心带来的伤害对待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过分唠叨无节制的溺爱让孩子无能对孩子教育不上心、不尽心、不会管、管太多、不舍得管教学特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传统家训、家教、家规为教学内容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教学标准以适应现代家庭、学校、社会的实际情况,人们的心理需求开展相应的课程具有十多年传统教育办学经验的名师授课您将获得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身心和谐,培养积极心态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其他每期限额20人,可预约报名只需缴纳食宿费用年龄范围:20—60周岁报名电话:宋老师15210015229
发布者:人文传媒网
2022年11月19日
祭祖的意义,是提倡孝道,教人不忘本,所谓「知恩报恩,报本反始」。孝敬是人道的大根大本,人人发扬孝敬精神,社会风气就会归于淳厚。所以《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学做「大人」,也就是要学做圣贤君子,首先要彰明自己本有的光明德性,然后才能亲爱人民,使人民也能够明明德,最后才能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样是要做一个明白人。怎样才能做个明白人?古代祖师大德常问一句话:「你会么?」如果你会,你就是个明白人;如果你不会,你就是个糊涂人。那么,怎样才算会呢?就是要善学;学习佛法要善学,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善学。能够善学,你就能得到传统文化的真正利益,一生幸福、美满、快乐;如果不善学,即使传统文化这么好,你也可能愈学愈出问题、愈学愈多毛病、愈学愈痛苦。这就好比一帖良药,如果懂得正确的服用方法,你的病很快就能治愈;反之,如果服用的方法错了,可能你的病会愈来愈加重。所以问题不在于药,而在于你自己是不是懂得善用。同样的,学习传统文化学出了问题的人,关键不在于传统文化,而在于你自己本身不善学,你学错了、学偏了!如何才能善学呢?这包括善听、善思、善言和善行。谛听就是善听,要用心仔细的听,正确的领受圣贤所说的话。就像孔子讲君子九思当中,就有一项是「听思聪」,听话要听清楚,要听懂话中的含义。如果把话听漏了,或者把意思听错了、理解错误,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很麻烦了,会产生误会与偏差。最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不是执着于语言、文字。善思就是如理的思惟。儒家非常强调,学者必须慎思、明辨。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论、事实与因果,都要很理智的分辨清楚。例如,要明辨契理与契机的问题。念之就是修行,这就包括了善言与善行。要把圣贤所说的道理时时刻刻系念在心里,并且在言语和行为当中体现出来,要修正自己的烦恼习气,正己化人。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24日
中国古时候的教学,读经不是从很小开始,都是在六七岁以上。根性利的孩子六岁可以学,中下根性的七岁,前面这段时间决定是「童蒙养正」,这是绝对不可以疏忽的。如果疏忽这一点,读经以后都有麻烦,经读多了,他会拿着经典去批评父母,去批评大人。儿童读经,结果儿童就批评父母,在学校批评老师,就有这个问题发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学得太多,就是他手上有好多尺,拿尺来量量你、量量他,老是带着批评别人的眼光。还是要用古人的方法,经只能学一种,一部不能落实,决定不能学第二种。从《弟子规》开始,从《三字经》开始。中国有一套教学的基础,从《千字文》开始,《千字文》是认字,每个字的意思,识字;《昔时贤文》是格言,很好的教训,从这儿开始。这些东西学会了之后,才开始读经。读经一般都是选《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中国儒家学术的核心,非常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念得能够背诵,要背得很熟,然后要学生讲解,怎么样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工作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只有这样学以致用才能成就。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23日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这几句话很妙。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与福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对于人生得失的感受,在于各人的观点看法如何。这就是哲学问题。常听人说某人有福,但福为“祸之所伏”,看来有福时。可能祸就快要来了。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人怕出名猪怕肥”,猪肥了算是有福,可快要被杀了。人发财以后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同时麻烦也就来了。一个人官大、名大、钱大,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烦大,痛苦多了。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思想,就是从道家老子这句话来的。祸害到了极点,福便来了;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这两件事是互为因果,循环交替而来的。但是“孰知其极”,谁知道什么是祸的极点,什么又是福的极点?人的一生中,万事都要留一步,不要做到极点,享受也不要到极点,到了极点就完了。例如今天有好的菜肴,因为好吃,便拼命地吃,吃得饱到十分,甚至饱到十二分;吃过了头一定要吃帮助消化的药,否则明天要看医生。这就是口福好了,享受极了,反而害了肠胃。如果省一点口福,少吃一点,或者肠胃受一点饿,受点委屈,可是身体会更健康,反而有福了。知道了这个原理,则“其无正”,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极点,岂不就歪了吗?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为什么做人不要做得太正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个东西偏了,要把它扶正,扶得过分了,又偏向了另一边。就以享受而言,古人的享受就与我们现代不同,如果古人看到我们现在的所谓享受方法与内容,一定要说我们现代的人是一群群的疯子。而现代的年轻人,跳霹雳舞,唱热门歌,看到我们在这里研究两三千年前的老子思想,也会说我们是神经有问题。问题在于各人的观念、看法有所不同,身心的享受不同。至于说哪一种享受、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唯心,在于各人自己的看法,矫枉过正了,正也是歪的。一个东西,不能过分的强壮,过分的强壮,不得其好死。水果也好,蔬菜也好,乃至鸡、猪家禽家畜,勉强给它打针,加饲料,希望培养到最好,结果反而招致它快一点死亡。所以中国人过去所讲的养生之道,知道人不能求无病,一点病痛都没有的人,有时候死得很快。因为这种人,自己不晓得病的可怕,死的可怕,平常不晓得保养,所以一下就倒了。我们看神仙的传记,可以研究道家的人;看到那些高僧的传记,可以研究佛家的人,他们十之七八都是年高、体弱、多病。带病可以延年,因为本身体弱,所以时常注意保养。他们胆子也小,也研究医学,后来变成大名医,不但活得长久,还能够医治别人。年轻人身体强壮,希望他研究重视这些养生、医学之类,他绝对不干,结果“强梁者不得其死”。于是,“吾将以为教父”。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要效法的最高原则。最高的原则就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用之于人生的道理,则是“祸福相依”。觉得很倒霉时,何尝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倒霉还可以睡大觉呢!不倒霉连睡觉都没时间了。所以一件事是好是不好,全在自己的运用。善于运用与否,仍是在于自己个人,这个就是“冲气以为和”了。——《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17日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他说,山上的大树,自然地活在那里很好,为什么没有都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自寇也”,本身长得太美丽了,太好了,所以招来别人的砍伐。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有人把它砍掉的,所以山木是自寇也。“膏火自煎也。”那些能够燃烧的油脂,古代叫膏,像猪油、鲸鱼油等等,历史上的记载,把古代帝王的坟墓挖出来,里面铜锅里点的灯,千年不熄。那个灯里面是鲸鱼油,燃烧得非常慢,可以点个千万年。为什么这些动物身上有膏脂,会招来杀身呢?因为它有可利用的价值。“桂可食”,肉桂是补品可以吃,可以做药,“故伐之”;“漆可用”,现在油漆是化学的,古代就是漆树,这种树流出的汁,可以漆东西,有利用的价值,“故割之”。所以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用处,有价值。其实啊,人生的价值,自己觉得没有用的,最有用;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活一辈子就好了,这是庄子的结论。看起来非常消极,对于社会、世界、人生是讽刺的;实际上,他一点都不讽刺,只是告诉我们四个字:“世路难行”。《人间世》这一篇的结论,是说世间这一条道路,很难走的;生命要很有价值,自己处理生命要很有艺术;要懂得在哪个环境,应该要怎么样做。如果不晓得自处,会招来侮辱,招来伤害。我们再看《人间世》这一篇,由孔子的学生中道德、学问最高的颜回,要出来救世,想出来做帝王师开始,被孔子骂了一顿,说他哪有资格出来做帝王师!这一条命要玩掉的,自救都救不了,还想救世救人,不如先自救。所以教他如何修道,修心斋,如何自利而后利人的道理。接着讲了许多的故事,最后讲到孔子的本身。孔子善于教人,不善于教自己,所以自己也忧伤悲苦一生,结果碰到装疯卖傻的陆接舆,骂了他一顿,实际上也是恭维了他一顿。孔子一生之所以为圣人,在哪里看到呢?不在四书五经上,而是在《庄子》上看出来。圣人之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救世圣人的观念。所以《人间世》全篇的宗旨,看起来像在讥笑孔子,实际上是非常捧孔子。所以后世的儒者,孔子的门徒们,尤其宋明理学家,都是采用庄子所说的来捧孔子。他们看出来庄子在捧孔子,但是表面上,因为宗教性的排他心理,仍然拼命地骂佛道两家,这是历史上非常不公平,文化史上也非常不合理的事。所以我们要把《人间世》的宗旨看清楚,其中告诉我们世路难行,并不是世路不可行,世路是可行的,要自己善于处理才行。总结起来,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三个字,守本分。人要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大家进了歌厅唱歌,你就唱歌;到了舞厅跳舞,你就要跟着跳舞;大家喝醉了,你也要装醉;大家清醒了,你也要醒过来。如果大家清醒了都在那里做工,你仍躺在那里睡觉,那成什么话呢?那不是疯,那已经蠢到极点了。——《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做人的道理,要守本分,就是我们的老话,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是不会深入去体会的。什么是本分?做领袖的,做父亲的,做干部的,做儿子的,上下长幼、贵贱亲疏之间,都要守本分,恰到好处。譬如贫穷了,穿衣服就穿得朴素,就是穷人的样子,不可摆阔;有钱的人也不必装穷,所以仁爱要得分,施舍要得分,仗义疏财也要得分,智慧的行为也要得分,讲话也要得分,信也要得分,总而言之,做人做事,要晓得自己的本分,要晓得适可而止,这才算成熟了,否则就是幼稚。这是中国文化,为西方所没有的,到今天为止,不论欧洲或美国,还没有这个文化,专讲做人做事要守本分的“哲学”,能够达到如此深刻的,这些地方就是中国文化的可贵之处。——《历史的经验》东方出版社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13日
当前阻碍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瓶颈」,就是教育。而教育的「瓶颈」就是教师。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因此,本人多年来与同行讨论的一个题目就叫《中国教育十大经典——略论教师的理念、学养与精神》。所谓「十大经典」包括经典之论、经典之问、经典之说、经典之教、经典之事、经典之学、经典之书、经典之篇、经典之语、经典之师。意在用此中国教育之「经典」,让老师们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教育理念、比较深厚的人文学养和比常人更多一点的奉献精神。其中的「经典之篇」,就是《礼记》中的《学记》,荀子的《劝学》,韩昌黎公的《师说》这「老三篇」。这些曾与因缘生小友谈过,希望他把这「老三篇」做个简注,让老师们将这必备之篇都熟读成诵。这对一个教师教育理念、人文学养、奉献精神都必将有个较大的提升。因缘生小友闻斯行之,竟很快把这三篇给做了详注并为之疏解。在各位领导的关心下,由有关部门付梓刊行,实是我教育界一件大事。《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华先民对前此数千年教育的经验总结,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等都作了全面详赅的论述,表现出中华先民极高的智慧。因缘生小友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讲解,兹不重复,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语,就是一极高的教育理念!人与草木、鸟兽、虫鱼不同之处即在藉教育以文化之而为「人」,由此形成了感情理智,人格品质,社会道德和人文思想等等。于是便组织社会,建立国家,努力使人与人在互相同情怜悯、互相关心帮助下,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唯赖教育;没有教育,便没有一切!因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八个字是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先导。没有这个先导之理念,不仅社会国家无法构成建立,人也必然与鸟兽无别,不成其为人了。荀子之「性恶」论,历遭诟病。其实是吾辈太不解荀子之良苦用心了!本来人之初生,无所谓性善性恶。孟子讲性善,是一种提倡——作为人,应自幼向善,终生向善!而这种向善,也必须以教育实现之,不然即会不知向善,甚至变恶。荀子讲性恶,更是高度强调教育之大功——如果不重教育,不行教育,天下尽为恶人,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荀子写《劝学》,即鼓励劝勉人必须终身学习,接受教育。「博学」「参省」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亦即学、问、思、辨、行;「假物」即藉教育以文化人;「就正」「防邪」,则追求一个优异的向学环境;「勤积」「结一」,则劝人必以持恒厚积,方可「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诵经」「读礼」则论教育之内容及学习之顺序;「好人」「隆礼」「通伦理」「一仁义」,即尊师重道之大理;「成人」「贵全」即劝学之终极目标——这些论点,正是今天教育所大缺失者!韩公之《师说》总论为师与从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与任务。传什么道?天地之大道;授什么业?经国之大业;解什么惑?人生之大惑。韩公与其弟子李翱率先提出应高度重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宋儒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放在五经之前来攻读学习,实是读经之不二法门。天地之大道,即为《大学》之「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要求吾族国人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是先民为我中华民族提出的奋斗目标。多高的境界,多高的要求啊!而「止于至善」的前提就是「明明德」,明白一个像天一样高、一样亮的道理,熔铸一个高尚的道德,然后影响、教化社会人群,共同把人的事情做到最好。这就是天地之大道。经国之大业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如果不知道「止于至善这个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没有「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就是人生之大惑!传天地之大道,授经国之大业,解人生之大惑,这就是对一个教师的最根本的要求,否则就不副「人师」之名、「人师」之实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从师之道。韩公感慨万端地接着说道:「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门时至今日,读至《师说》此语,不禁令吾辈为之痛哭,为之流涕,为之长太息者也!八十多年前,钱伟长先生留学美国,遍访南北美洲,发现一个极其值得研究的现象,即北美是那样的发达,而南美又是那样的落后!研究的结论就是:「教育发达则国家发达,教育落后则国家落后!」这是被全世界各国验证了的经典论断。——且看今日我们的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何等落后!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是成才教育。就成才教育的大学而言,三亿人口的美国有一万多所大学,而我十三亿人口之众的中国仅有三千来所大学;河南是中国一亿余众的人口大省,韩国人口是四千八百方,韩国大学有四百多所,而河南现在只有一百三十所大学,其中专科占七十七所。二00六年,钱学森先生逝世前对温家宝总理说过一段话:「这几十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学术成就上讲,没一个可以跟民国期间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纪之问」,「经典之问」!其实,在大半世纪前就有了答案,当时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也,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清华大学曾办了一届国学院。就那一届,培养出了如王力、钱钟书、吴宓等等一批大师级人才。为什么?就是当时的清华大学大师如云,其中四大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声望最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曾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过堪与先秦诸子媲美的一批学术大师。这些大师们又教出了一代学术大师。现在检点起来,那些大师的成因有两个条件:是国学功底硬,二是留洋看世界。所谓国学功底硬,就是精通母语,谙熟母文化;留洋看世界就是不拒绝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成不了大师!一九九五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国学院,二十年过去了,却没见到像当年清华大学那一届国学院走出的大师来!为什么?就是现在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教授们可称为大师?更没有了像当年清华大学「四大名导师」那样的大师!大学没有大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成不了明师;大学无大师,中小学无明师,教育休矣!北京大学何九盈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翻开近百年历史,无一页不是「反传统」三个字。高喊废除汉字的学者有之,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有之,把线装书全都扔到茅坑里的「元老」有之,交白卷的「革命小将」有之……」百年来的「反传统」,对中国文化教育造成的创伤,是何等之巨大!人文学养的缺失,母语的低化,浅化,粗化,俗化,使今天想把我们民族的思想、意志、情感准确地、深刻地、高雅地表达出来就成了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大学校长不识字、读错字、写错字,这种情况,实不该出现在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今天,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复兴,必须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之复兴,必赖于教育之发达!教师乃教育之主力,其教育理念之确立,人文学养之提高,奉献精神之建树,实为今日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之大端。此事切切,不可贻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传统教育经典之篇《师说》、《劝学》、《学记》合刊出版问世,想必为此有所贡献。作者:聂振弢老教授(序于羊年即临除旧迎新之夕也)
发布者:文以化心
2022年08月22日
 【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  见到人家的德行,见到人家的善行,就像自己做的一样高兴,随喜他的善,叫见人之德如己之德。没有丝毫的嫉妒心,都是肯定、效法、学习人家的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里是提醒我们,人的心中一定要去掉嫉妒心,嫉妒心是很大的烦恼。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8日
【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夫子见到人家一个善行,肯定他这个善行,然后他以前所有的不是,都不放在心上。所以感觉夫子很容易相处,因为处处都看人家的好,肯定人家的好。这句话也给我们反思,我们不能倒过来变成见人之一恶而忘其百善,几年交情,人家做得很多很好的,就一件做不好,就看他不顺眼,就不想理他,这心胸就太小,不能容人家之过。而且夫子这样的态度会让身边的人很受鼓舞,我这么多错,孔老夫子都能包容,我才这么一点点善,他这么肯定、这么鼓励我,我不能让老人家失望,我要赶紧加油。 来源:弟子规公益网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