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家 庭
全部 |家 庭
家风是什么?我们祖国的家风是什么?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就是我们大家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家风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幸福的见证。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它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下面就来说说我们家的家风。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他们都是在21岁那一年走上了教师的岗位。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从来没有换过工作。先来说说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他经常教育我们要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那么斯文,他勤奋、真诚、善良。父亲一生都默默无闻,平平常常。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是他的一生都是在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父亲生前是教育局局长,但是他无论对谁都是一视同仁,从不滥用职权或收取别人的贿赂。记得有一次,有人给我家送了个大猪头,说是自家杀的猪,送给你们尝尝,也表示对局长的感谢。父亲回来听了我们的介绍,他当即立断,说我们不能随便要别人的东西,马上送回去!说着他提起猪头就给退了回去。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人刚提拔为校长,是来表示感谢的。当时我们几个孩子很不理解,认为父亲太不近人情啦!其实这种事在我家经常发生,最后就连我们见到有人来送礼,我们也会像父亲那样,坚决不收!父亲不但对外人这样,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比如:在我的入党的问题上,当时我刚从农场转回县城学校工作,我父亲就对校长说,十年内不能发展我入党和当先进。其实这件事儿当时我不知道,是连续三年评选先进我都满票,但就是不能当选,入党积极分子多年也不发展。后来是学校的老教师们找到校长理论,校长才说了实情,说是我父亲有话要让我好好工作,十年后才能发展。最后是在老教师们的强烈要求下,我才当上了先进工作者和入了党。事后我父亲和我谈话说,爸爸是希望你能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还有一件事儿,那就是我爱人当时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当时涨工资是有名额的。记得是给他们学校五个指标,可是却评出了6个人,他们的校长就拿着这个表找到我父亲,问怎么办?我父亲看到表上有我爱人的名字,二话不说,一笔勾掉。我爱人很不理解,他说我是凭能力得到的,为什么把我拿掉。我不但没有沾着您的光,还做了垫背的。我父亲对他说,谁让你是我的女婿了,不拿你拿谁呀?这就是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父亲。2004年父亲因病去世,当时县里给他开了追悼会。在他的悼词中写道:父亲一生清白,两袖清风。一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是党的好干部。父亲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父亲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撼动的高山和大树!再说说我的母亲。我母亲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是省市县的先进工作者。她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每到年节都会收到学生和家长的问候,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她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她本本分分,坦坦荡荡;她踏踏实实,真心教学;她热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我非常崇拜我的母亲,在我眼里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母亲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乐观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和勤劳的一生。因受母亲的影响,使我从小就产生了“长大以后我也要当教师”的美好愿望和决心。多年后,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工作中我以母亲为榜样,认真教书育人,做到为人师表。我还记得当我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级教师”这一喜讯传到母亲那里时,她高兴地说:“你比妈妈做得好,没有给妈妈丢人,但要永远记住,一辈子都要认认真真教书,老老实实做人才行呀!”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家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好的习惯主要是家里培养,因为我们从小就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耳濡目染,他们言传身教,互敬互爱和自我约束的精神,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父母是根,孩子是叶,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虽然现在父母都离开了我们,除了不断地怀念,我们也像他们那样,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我们的后代,让他们永远牢记,一辈子都要认认真真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好家风不是靠说,也不是靠吹的,而是靠家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薪火相传的。愿我们的家风,一代一代沿袭下去,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家风,与时俱进,助力中国国风变得更加纯正,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早日实现!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02日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到底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家规家训呢?20多年前,我以儿媳的身份来到杨家,为人妻为人母,在二十多年的时光里,在杨家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与成长,感受最深的是,公公常说的“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每当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这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和孩子自立、自强、自信,我想这就是杨家家训吧。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在时间的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最重要的在于有没有努力过、奋斗过,在困难面前有没有退缩过、拼搏过。我的爱人是一位工程师,在他的领域里一干就是几十年,经常加班加点,干好每一项工程。记得几年前,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取得高级技师资格的时候。毕竟放下课本多年,一旦拿起多少有些畏惧,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可谓难以言表,在大量的背诵和实操题面前,他反复地推敲加强记忆,并找专业老师请教,他总会自言自语:“困难像弹簧……”,自己鼓励自己,只有从内心想学、有强大的动力和坚持的信念才能够成功,经过努力终于得偿所愿,不仅获评高级技师,还成为一名专业讲师。人生,时常与困难并重,无法避免。如何面对困难,是决定我们与成功间的距离。没有人愿意吃苦,但吃苦却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不吃苦哪有甜。在女儿求学的道路上,我总在努力地鞭策她、陪伴她、鼓励她,不错过她的每一份成长。我们是母女更是朋友,在生活上给她细致入微的照顾,在精神上给她适时正当的鼓励。记得在她青春期时,情绪波动很大,不愿意多说话。特别是面临中考时,由于课业量及难度的加大,成绩不如人意,与其抱怨着急,不如想办法以实际行动来应对。她准备上补习班补上,拿到大量的题库,反复多次的练习。晚上她困了就睡,早上四五点起来再做,遇到困难时她也会念叨着:“困难像弹簧……”,慢慢地她发现,只有自己改变了,发自内心的要学好,才能够取得想要的成绩。虽然青春期对她影响很大,但后期的努力培养了她遇到困难,不怕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个能力对于她面对高考也有所获益。2020年的高考是前所未有的,在面对受疫情影响,新高考政策变化,上网课等诸多困难时,她成熟了许多,也更加坚强了,她知道没有不成功的人,只有不努力的人的道理。她把自己“关”在房间中,学习到深夜;她把习题一遍一遍的做,卷子堆成了“山”。看着她埋头苦读的样子,也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困难像弹簧……”。机遇与挑战是相依并存的,困难与挫折的价值不是击垮我们,而是锤炼和成就我们。只有比别人多一份付出、多一份努力、多一份认真,才能够离成功更近一步,超越自己就是成功。我们当好她的援军,当好她的后勤部长,当好她平等亲近的朋友。耐心倾听她的心声,欣赏她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她如愿考上了北建,她不算是最优秀的孩子,但她拥有笃定的内心和坚定的意志。上了大学,经常有许多设计大作业,有时需要通宵完成,她坚持任何作业独立完成,动手动脑,不遗余力,并且力求完美。看着女儿一点点长大,思想成熟,甚是欣慰,愿她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她的梦想。杨家家训不仅在爱人和女儿身上体现着,还经常听到姐姐和妹妹教育她们的孩子,口口相传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是内心的那份坚持和自信,面对困难不服输的那股劲儿,早已根植于我们的骨子里、血脉中。人生如行路,开阔平坦是路,坑洼不平也是路,困难与坎坷随时可能出现。但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愿我们记得这句话,时刻鞭策与激励自己,在困难时有破茧成蝶的勇气,有把握机遇的智慧,也有善良温暖的胸怀。也正是这句话,让我们的家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充满温馨祥和的氛围,让我们将家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02日
家风是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也是家族世代树立的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风家训,古语有云: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见良好的家风家训,能使子孙后代正道正行,从源头上弘扬正气,国家社会才能向上向善。从古至今,重视家风教育的事迹不胜枚举,造就出一个个感人至深、影响深远的家风典范,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欧阳修的“崇学”家风,崇尚饱学之风,长子欧阳发继承其父学风,少年好学,饱读诗书,其后颇有学名;郑板桥的“崇立”家风,教导子女要“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崇尚自立之风;曾国藩的“崇勤”家风,以“勤”为第一要义,要求“诸男在家勤打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并身体力行,教育子女养成勤劳的作风。家风各异,殊途同归,各有千秋的家风却有着相同的目的,那就是让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代代相传,成为后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看似朴实的家风,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让家风的继承者获益匪浅。在北京矿大的家属区里,人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位老者,她佝偻的身躯有时出现在分类垃圾桶旁,有时出现在接种疫苗长长的队伍旁,有时出现在居民委员会选举的现场,唯一不变的是她身上那件蓝色的志愿者马甲以及胳膊上红红的志愿者袖标,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者,谁又能想到她居然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是一名风光无限的工程师,而她就是我的母亲,也是我人生中的导师。母亲在退休后,依然没有赋闲在家,而是积极加入到社区志愿者工作中,从清扫楼道垃圾和占地废物,到力所能及地帮助社区的残疾人,“路见不平、爱管闲事”的她,像是一只旋转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和余热。当海淀区倡导垃圾分类时,母亲没有丝毫犹豫,主动地加入到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中,她总是说“退休不能褪色”,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即使是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她还是每天值守在垃圾桶旁。“视桶如宝”的她,总是自备抹布去擦洗这些垃圾桶,用她的话说“社区也是一个家,桶干干净净的,人们分类投放垃圾时心情才会好一些”。就是这样一位“闲不住”的母亲,每每回到家,都有说不完的志愿趣事,而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微笑着倾听她的故事,然后默默地端出准备好的饭菜。以前不太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觉得她多管闲事,有时候是苦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但多年来母亲的坚持,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她的做法,其实无私奉献、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多年来我也会时常参加志愿活动,每每看见有家庭不幸的人需要帮助和捐款,我也会带着孩子奉献爱心,每当这个时候,心底总是会涌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满足感。“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的家训,让我们深深理解到,一种优秀的家风家训才是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无言的家风,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一辈辈的行为传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不断向善向美。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02日
诗书济世——“济世”是“救世,济助世人”之意。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有一副常用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诗书传家,不止十代;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是家风之本。我生长在农村,追溯祖辈皆为农民,注定与名门无缘,但我认为良好的家风是靠人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财富,正是通过书本代代相传,长久不息,要想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作为之人,就必须习礼义,讲孝悌,重知识,多读书。我的父亲是供销社一名老会计,是我们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之一。从我记事起,村里有一位老爷爷爱女远嫁东北,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年代,大事小情只有靠书信来传递。所以,孩子一来信,老爷爷就会跑到我家把揣在怀里带着体温的信封交给我父亲,“快,帮俺念念孩子信上都说啥了……”读完信后,俩人顾不上聊天,铺开信纸,沾饱墨水,把老爷爷的心里话,逐字逐句的挥洒在方寸信笺上,寄托老父亲对爱女的思念及牵挂之情。会计这份工作每年年底是最忙的,但是,父亲不管多忙都会挤出时间提前把红纸裁好,为街坊四邻写春联。在乡亲们感激的目光和感谢的话语里我明白了什么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我幼小的心里平添几分自豪的同时,更是对父亲的文采崇拜羡慕不已。父亲会利用休息时间教我们姐妹们认字、写字、读书。大姐做完作业,还会临帖,她把亲笔小楷古诗贴满我床边,虽然已过近四十年之久,至今我还能嗅到那熟悉的淡淡的墨香。每晚睡前她都会带我读一遍,给我讲古诗大意,带我游走在日月星露间、嗅花木芬芳、观山水四季……《暮江吟》就是那时我学会的人生中第一首古诗。我的孩子在清华附小清河分校五年级就读。我和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坚守这样的观点:忠厚传家、诗书相伴。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从认字、背诗开始的。我重视对孩子品德教育,重视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小教他待人要善良、要乐于助人,在这个拼“鸡娃”的年代,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和人品更重要,要求她忠厚做人,踏实做事。所以,要明德知意就要多读书。我自己对国学文化有一点点偏爱,在闲暇时会翻阅有关杂书来打发时间,有了孩子后,凭借这点爱好,会带孩子一起拾起书本浸润其中,有时间就会带她到图书馆随她翻阅她喜欢的书籍,在她阅读时,陪伴在她身旁,为她纠正读音,每当阅读完一篇短文,还会让她找出好词好句子,生僻字、多音字组词,甚至查找短文中的人物及典故,讲出短文的大意……有时也会把我俩的阅读交流发给老师,老师也会不辞辛苦百忙之中为我们聆听讲解。我记得在孩子三年级时,老师还截取了一段我陪伴孩子阅读的音频,在开家长会时播放,并对我这种陪伴式阅读提出肯定和表扬——我想,这和我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教育和启蒙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每一个家族优秀传家的文化密码和基因是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每一个家庭的优秀家风都是传家之宝、兴国之道,值得一代又一代人铭记与传承。”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10月02日
我生长在农村,父母是勤恳老实的农民。我家从昔日的一穷二白到如今迈入小康,靠的就是父辈的“勤+俭”。这种家风一直感染着我,在润物细无声处指引我在人生征程上行稳致远。勤俭持家,父母做表率。我的父母都是朴实又老实的农民,在家中均排行老大。父亲是上世纪70年代的高中生,在农村老家算是个“文化人”,但是家中一贫如洗。母亲因为要挣工分没有进过学堂,导致目不识丁,但她渴望知识,仰慕“文化人”,最终与我父亲组合在一起,这个家庭从此便开启了勤俭持家、自立自强之路。经历了“三块砖头支起一口锅”的艰难、茅草房屋顶漏水却偏逢连夜雨的无奈、夜以继日操劳母亲突然双目失明的焦灼……但是父母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打倒,也没有被物资匮乏难倒,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难,为了心中的“新房”梦想,一次次满怀希望地开工,却又屡屡因钱不够而中途被迫停工。没钱买建筑材料,就自己用土坯烧制砖块,没有石子就自己到山上采集,可以说一砖一石来之不易。新房历时8年终于盖成,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也凝结着父母巨大的心血。他们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用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攻克一道道关隘,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家庭面貌,这给我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我今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勤俭持家,扎根我心田。搬进新房后,努力赚钱供我们读书是父母新的计划。在贫穷落后的偏远农村,靠什么赚钱?田地和牲畜。白天父母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种田和养牲口上,精耕细作期望多打粮食,精挑细选茂盛牧草期望养肥牛羊。经常是天刚蒙蒙亮,我就被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惊醒,然后看到母亲走过来,慌里慌张交待我做什么早饭以及怎么做。听着渐行渐远的突突声,看着母亲一手牵一头母牛消失在拐角路口,后面还跟着两头小牛,我的眼睛就湿润了,那时我才刚上小学二年级。朦胧的早晨,惺忪的双眼,克服内心恐惧,我去屋后拿秸秆,去菜园摘菜,开始烧火做饭。由于个子低够不着灶台,便把小凳子搬来垫在脚下;烧一把火后,洗手往锅里加菜翻炒,可秸秆火不耐烧,短暂工夫就灭了,我不得不重新点燃、洗手、翻炒……从天色昏暗到红日高照,我做好了一顿早饭。左等右等,等不到父母回来,来到村口极目远眺,望不见父母的身影。终于,隐约听到了熟悉的突突声,我立马把“馍菜汤”端上餐桌,因为我深知辛苦劳作“一早上+大半晌”的父母早已口干舌燥、饥饿难耐。灰头土脸难掩父母的赞许笑容,这时,母亲总会心疼地说:“孩子们跟着我和你爹也受累了”,我爽快应道:“爸妈不嫌累我也不嫌累,我能多做一点,你们就能轻松一点嘛。”勤俭持家,习惯成自然。母亲不认字,但却常能从她口中听到类似“金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勤能补拙,省能补贫”,我把这些奉为至理名言。整个求学阶段,只要周末或节假日在家,我都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些家务、多干些农活,到了晚上,才“心安理得”去写家庭作业。在学校,当听到有的同学抱怨“起早贪黑学习,太苦太累了”“学校住宿饮食条件太差”时,我默不作声,但心中却在反驳:这哪能叫“起早贪黑”?食堂里的饭菜明明是“美味佳肴”,比我做的可好吃多了。他们眼中的苦就是我渴望的幸福啊!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终于考上大学,成了村里走出来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季,校园里的标语“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深深触动着我的灵魂,我给母亲打电话说,我想回农村贡献绵薄之力。当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被分配到一所农村乡中任教,服务期三年。三年里,我和另一名同事合住在一间破旧的10平米小屋里,夏天热得像桑拿房,昏暗的灯光亮起时,蛐蛐还乱飞乱撞;冬天四处透风,要层层糊报纸抵御风寒,用水需要从很远处提进屋,一手提一只红桶成了我记忆里的一抹亮色。我教两个班的英语,每周要上23节课,有时候会累得筋疲力竭。但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使我退缩,因为勤俭早已成了一种习惯,“年轻人累点怕啥?休息一会儿就元气满满了”“吃过的苦终究会成为未来路上的垫脚石”。此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不管遇到什么急难险重的任务,我都始终斗志昂扬、一往无前。如今,旧貌已换新颜,物质丰裕了,生活富足了,但“勤俭持家”从未过时,我会把这种优良家风在我的小家接续传承下去,并尽己所能影响更多的人尚勤尚俭!来源:廉洁海淀公众号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16日
家风为何?家风与一切意识形态类的事物一样是看不见又摸不到的,但是它又无处不在,深刻地印刻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上。我们时常会感叹:“真不愧是一家人”。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容貌上的相似,更多的是一种处世态度、行为方式上无须言明的默契。家风就如同荒漠上的一块岩石,经历着岁月,不断被风化,被侵蚀,最终被塑造成型。这其中的每一颗砂砾有可能被吹到世界上任何地方,但是无论在哪里,都有一种晶莹深深镌刻在它的基因里。我的家是一个多成员的大家庭,虽然家庭成员身处不同地域、任职于不同行业、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但是却同样被清正、勤劳、孝悌的家风默默浸润着,而我们也在一点点重塑着我们的家风。清正为本——涵养一方净土说起清正的家风,就必然要从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领路人——我的爷爷说起。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著名的避暑天堂翠云山、桦皮岭、喜鹊梁等森林公园景区,苍翠翡郁、闻名遐迩的“草原天路”都与张家口市和平林场(原名:崇礼县国有和平林场)几代林业人的不懈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就有我的爷爷房兆珍。他曾出任和平林场场长,他陪着林场一同长大,看着林场一点点茁壮,但是却永远秉持着一颗公心,从未想过为自己和家人谋求任何特权。即使时隔多年,人们每每谈及他,还是会由衷地感叹于他的正直、清廉,感叹于他白桦树一般的人格。在他的影响下,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位置都从未忘记过那颗炙热的初心。勤劳为源——撑起一树参天树是有记忆的,林场的工作被每一棵树用年轮记录着。那些艰苦卓绝的岁月,被风吹过松林的阵阵松涛反复吟唱。面对每年森林抚育的目标由一千亩增加到两千亩的目标,爷爷带领着林场人发扬“拼命三郎”精神,与各种困难并肩而行。林场培育苗木供应紧张,他亲自带技术员赶赴吉林大兴安岭调运苗木;民兵住房条件不好,他与民兵一起,利用造林间隙,搬砖和泥,建房盖屋,为民兵们打造一个家;民兵们挖坑遇到乱石坡,挖下的坑缺土,他们群策群力,从土层厚的山坡请来“客土”,硬是在乱石坡上载活了落叶松。勤劳这一基因密码也被延续到了我家的每一位家庭成员身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而每个人也都在被其他家庭成员取得的成绩所鼓舞,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孝悌为先——繁育一片丹青家之所以会让人感觉如此温暖,莫过于他能带给每个人的归属感。在我的家中,“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这样的话语从来不需要被写在匾额上,因为他就在每个人心里。对老人无微不至地侍奉,对子女不厌其烦地教诲,对晚辈尽心尽力地提携已经成为了家庭中每一个人心照不宣的行为准则。每一次的聚会都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即使我们也会为了各自的发展分散在各地,但是却不会因此减少对彼此的关爱。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我们身处哪里都不会觉得孤寂,总有一种羁绊在不断告诉你家的方向。可能我们都无法给家风一个最权威的定义,身在其中的我们可能也无法用简单的词汇描绘出自己的家风,但是我何其幸运在这样一个充满爱与一切美好的家庭中成长,我也将成为一名传承者,将我所得到的一切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我的孩子。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13日
南宋诗人张道洽有诗云:“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我出生在教师家庭,兄弟姐妹6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对我们并没有条条框框的规矩要求,而是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是行走世间的底气,是立世做人的风范。作为教师,父亲一直强调要念正行端。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再加上我们家兄妹多,生活更是困难,但父亲从来没想过占公家一分便宜,即便在他当校长的十多年时间,更是坚持公私分明、两袖清风。他经常教育我们,老师干的是教书育人的事,一言一行影响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甚至一代又一代的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看得起、不戳脊梁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教好、把人育好。作为教师,父亲一直把每名学生挂在心头。当教师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带班教课,对每名班里的孩子他都高度负责、充满爱心,特别是对于因种种原因半路想退学的孩子,父亲更是反复上门做工作,给家长讲道理,甚至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他们解燃眉之急;对于调皮、不好好学习的孩子,父亲能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提要求,一点一滴地进行思想行为转化;对于因生病等原因请假的学生,他坚持上门补课、利用课后时间补课,直到全部学懂跟上为止。目前,父亲虽退休多年,但仍有不少学生逢年过节来看望他,感谢当年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好。作为教师,父亲一直对组织心怀感恩。父亲出生于1941年,1959年参加工作,新旧社会的两种生活对比,使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情和感激。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是党给了我们新生活,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他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才有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为报答党的恩情,父亲先后把我三个哥哥都送到了部队保家卫国,用最实在的行动表达了对党组织最真诚的感情。作为教师,父亲一直身体力行践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反映家风的重要方面。由于奶奶和母亲去世早,爷爷一直在我家生活,父亲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工作很忙,但他总是抽空帮爷爷干这干那,在一起生活的几十年,也从未见父亲和爷爷顶过嘴,特别是爷爷行动不便后,父亲对我爷爷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每天给他洗漱,扶他走走或陪他晒晒太阳,做可口的饭菜,晚上起来看看被子掉没掉、睡得热不热,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爷爷活了近百岁。对我而言,传承家风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保持善良宽厚,常怀感恩之心,并时常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我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弘扬清风正气。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智慧读书
2022年08月09日
“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之家风传承◆ 万寿路街道翠微北里社区 石小林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也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我们只有在严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才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我的家庭也不例外,虽没有明确成文的家风家规,但它存在于祖父辈和父辈的言传身教中。那就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我的父亲是水利电力工程局的职工,由于技术精湛闻名全单位,除了攻克技术难题,父亲还经常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儿,例如扛着沉重的工具,爬上几十层楼房高的大吊车进行操作。有一次父亲被吊车上的重物砸到头部,血流如注,晕倒在地。父亲的头部缝了好多针,但是伤口还未完全愈合,他就赶赴工地,因为有技术难题等着他去攻克。父亲是中专生,领导见他工作出色,要提拔他当领导干部,父亲拒绝了,他说,他愿意继续在一线工作,发现更多的技术难题,通过反复思考、操作和实践,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方法。父亲做了40几年的基层技术人员,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作为早期的水利人,他和母亲一起,既有过光脚踩在齐膝的脏泥里挖土修大坝的经历,更在头上、身上受过多次工伤,以至于父亲年老的时候,反应迟钝,老年痴呆加上多次脑梗塞,最终患上脑溢血,遗憾离世。母亲是父亲的徒弟,她和父亲一起来到深山里修大坝,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水利事业。那时候条件真差啊,也真缺人啊,以至于已经怀孕7个月的母亲,还在和父亲一起抬铁块,不幸摔倒在地,失去了我的哥哥,一个已经成型的男胎。深山里医疗条件差,可怜的母亲血流如注,却找不到医生,好不容易翻过几座大山,找到仅有的医生,却因为医生技术有限,母亲疼得死去活来,差点失去生命,从此以后也落下病根,多种疾病困扰了她一辈子,退休后更是活在病痛的折磨中。父亲与母亲爱岗敬业、不羡名利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淡泊名利,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2020年年初,老公胃部恶性肿瘤做了胃全切不久,正在化疗,经常因为营养不良而晕倒,年老体弱的母亲跟着我一起生活,还有正在读高中的小女儿需要照顾,家庭负担极重。新冠肺炎疫情忽然爆发,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大年初二,我毅然脱下围裙,戴上口罩,奔赴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与我的“铁娘子”姐妹们坚守在疫情第一线。那段时间,经常需要熬夜排查大数据,白天还要站岗守门,为居家隔离的人员送货、扔垃圾、嘘寒问暖,真是累得摇摇欲坠,头晕脑涨,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生理期也混乱了,我咬牙硬撑,竭尽所能,无论线上线下,都坚定地守护着抵御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坚持、坚持、再坚持,一直默默地给自己鼓劲。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用行动默默地支持着我。女儿在《携手战疫,共待春来》一文中深情的写道:“妈妈和她的同伴们在一条单行道上朝着灼灼的太阳逆行而去,忍着眼睛的刺痛和脸上的汗水,冀望早日拥抱希望的未来。他们的背后,却也是万千灯火组成的信标,温暖了他们的身心,也指引他们回家的方向。在‘逆行者’努力奔跑的时候,他们身前身后,都有光芒照耀。”父母是早期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用青春、健康为祖国修建了雄伟的大坝;虽然良好的家风不能代替所有的教育,但父母“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家风潜移默化地深入我的骨髓,烙印在我的灵魂上,让我成为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逆行者,与我的同事们铸就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钢铁长城。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在《携手战疫,共待春来》一文的结尾,动情地写道:“妈妈的高筒靴敲击地面的声音回响了一番,渐渐消失了。然而那一整条走廊,一定有整整一排的灯,许久许久地照亮着,不论再过多久,都未曾熄灭。”相信那样的光亮,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之家风,深深的照进了女儿的心里,指引着她未来前进的方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父母的一举一动总能影响我们。我爱我家,我也要把滋养我成长的这种“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来源:廉洁海淀
发布者:胜意法治
2022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