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APP下载
取消

您的爱心支持,是我们完成

为国为民伟大事业的基础!功不唐捐!

未上传收款码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传统文化
全部 |传统文化
心是修身的根本,德行是事业的基础​【“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使九德之人皆用事,则俊德治能之士并在官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僚工,皆官也。师师,相师法也。百官皆是,言政无非也。庶绩其凝。凝,成也,言百事功皆成也。无教逸欲有邦,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戒慎。业业,危惧。戒惧万事微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无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听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使九德之人皆用事,则俊德治能之士并在官也。”“俊乂”,孔颖达疏:“乂训为治。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 “乂”,可以解释为治。让具备九德之人都执政用事,那么贤能的人都处在官位。根据马融等的注解,认为才德过千人为俊,过百人为乂。凡是才德过人的人,称为“俊乂”。“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僚工,皆官也。师师,相师法也。百官皆是,言政无非也。庶绩其凝。凝,成也,言百事功皆成也。”时,是,正确的意思。庶,各种功绩。凝,成就。百官之间相互师法,都正确无误。僚、工,都是官的意思。师师,相互师法的意思。那么,各种功绩都能成就。“无教逸欲有邦,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戒慎。业业,危惧。戒惧万事微也。”一日二日,等于日日的意思。几,孔安国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也可以说是万端。对天子而言,不要教导人放纵欲望,这是保有邦国的常道。不要做出耽着安乐、贪图享受的行为,这是有国者的常道。兢兢,警戒谨慎。业业,恐惧不安。要时时日日地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在一日二日之间,时间虽然很短,但事几之来则有万端。“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无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听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庶官,各种官职。懋,勉的意思。不要任用不称职的官员,天赋予的职事由人来代它完成。旷,空的意思。官位被不合适的人占据,叫做“空官”。人代替上天来治理,不可以私自将上天赋予的官位让给那些没有才德的人,应该勤勉于政事啊。说的是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人君处在天官之位,听政理事,不可不勉励自己。这是告诉人们,作为最高领导者,要戒慎恐惧,不能贪图享乐,还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也就是要做好修身和任人这两件事。这段内容和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可以互相参考学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臣闻”,我听说。“求木之长者”,臣子听说过这样一个道理,希望树木长得高大,“必固其根本”,必定要巩固它的根基,树根扎得又深又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菜根谭》中说:“心者,修身之根也,未有根不植而枝繁叶茂者。”心是修身的根本,根没有扎好,怎么可能枝繁叶茂?“德者,事业之基也,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德行是事业的基础,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不牢固,高楼大厦很难坚固持久。“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希望河流能流到很远的地方。“浚”,挖深、疏通。必须能够疏通,加深水源,这样河流自然能够流得更长、更远。“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要国家长治久安,一定要积累德义。君王的行为都符合德义,爱民如子,并且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人民就会对君王感恩图报、对君主效忠。这是强调,治理一个国家并且要长治久安,不是靠军事的威势,也不是靠严刑峻法,而是靠积累德义,也就是“国无德不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水源不深,而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树根都不牢固,而要求树长得高大。“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德行不深厚,而想要国家长治久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即使臣是下等的愚钝之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况于明哲乎?”更何况对于明哲智慧的人呢?明哲之人的特点就是虑事长远,见微知著,自然能够洞察这个道理。“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人君”,指天子。“神器”,指地位。他居在天子的地位。为什么用“神器”来比喻?因为这个地位是天命人心所系,当天子要有天命,而且还要深得人心,才能居在天子的位置,代天行化、教育子民。这个位置不是靠武力争得的,所以叫“神器”。“居”,拥有。“域中”,指整个国内,统治广大的国土就是“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极”,至、到达的意思。这是期许天子能够做出与天齐高的崇高功业。“无疆”,没有穷尽。“休”,美善。能够永久保持国家无有穷尽的美善、福祉。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有这种使命,“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但是不能在安乐的时候思虑危难、防微杜渐,有一种危机意识,用节俭革除奢侈的风气。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历史上,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所以才能兴国。过于安逸、过于游乐就会丧身败家。所以,开国之君往往都非常刻苦,但是第二代、第三代既没有打过天下,也没有吃过苦,慢慢地就安逸、纵欲,国家也就慢慢地衰败了。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这一生要成就德行、功业,就不能够享受,享福就会堕落。“戒奢以俭”,用节俭来革除奢侈的风气。像晏子一件袍子穿三十年,现在的孩子,衣服一不流行就不要了。这都是奢侈的现象,衣食住行都追求奢侈,结果自然界承受不了,天灾人祸就特别多,而且小小年龄把福报都享受光了,少年得志大不幸。《尚书》中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现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都混淆了。​“德不处其厚”,德行积累得不够深厚。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都要积阴德,什么是阴德?就是做好事不要到处宣传。人积阴德有什么好处?当凶灾来的时候,可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所以,福报、福德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一定是用得少存得多,才能够越积越多。人生有两本账本,一本是银行里的存款,一本是自己的福德。银行里的存款很多,但是天灾人祸来的时候帮不上忙;如果阴德积得厚,遇到灾难就可以逢凶化吉。历史上积阴德最厚的是哪一个国家?是中国。中国的老祖宗积德积得深厚,有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可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所以德行要深积。但是,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不胜”,不能克制情感,不能克制欲望。也就是不能经受财色名利的考验,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过不了关。“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这些现象都出现的话,想要国家安定昌盛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不重视德行问题,就如同“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这就是砍伐树根而求树木长得茂盛,“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堵塞泉源,但是希望河水流得长远。也就是说,不努力修养德行,又希望国家长治久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君治国,必先积德,这是这一段体现的关键精神。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3年01月02日
2023年,一定会更好……因为您坚持做好事……因为您做的不只是为自己,而是为更多的人……天地万物皆一体,天地一股正气,活着就是堂堂正正,正气凛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沧海桑田,人生仿如一瞬间,眼光看远一点,就能放下更多执着和欲望……新年最重要的祝福,就是希望大家坚持学习人生智慧,有智慧才能做正确抉择,才能真正做到新年心想事成……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3年01月02日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2年12月25日
发布者:Outstanding
2022年12月25日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令人目盲”,“五色”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在这里也泛指各种颜色,以及五彩缤纷的色相。意思是说,过分地贪恋五花八门的色彩,追求五彩缤纷的色相,注重视觉的享乐,会使人精气神外散,让眼睛受伤,视觉迟钝。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电视、计算机、网络普及以后,患有近视的人越来越多。这句话给人们的启示,就是沉溺于声光刺激之中,对眼睛的伤害很大。《群书治要》中对“五色令人目盲”的批注,采用的是《老子河上公注》。批注中说:“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批注中的“色”不是解释为色相、色彩,而是解释为女色。从这里可以知道,经典中的句子不是只有一种意思,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个经句的理解和体悟也都有所不同。经典里面的句子都是和性德相应的,每一句都有无量义,读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的义趣都不同。古人小时候读《论语》,到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在读《论语》,但是不觉得厌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乐在其中。因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一句经句的体悟会有所不同,有所提升,这就是“温故而知新”。“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指的是假如贪好女色,就会伤害眼睛。这句话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地迷恋女色,要节制欲望,不可以放纵。孔子也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青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身体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色要特别谨慎,要戒禁。否则会纵欲伤肾,最后连眼睛都会受影响。在中国古人看来,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一旦放纵欲望,整个身体就会失衡。常言说“万恶淫为首”,一个人要想修身立德,戒色、戒淫是首要的。古人说:“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一个人要克除自己的私欲,要从最难克除的习气下手。人如果能够戒除贪淫、贪色,不仅可以战胜自己的欲望而成圣成贤,还可以强身健体,使精气神充足。反之,不但容易衰老,而且在不能自抑的时候,还容易做出败德乱行的种种恶事。所以,古人对于“色”字看得十分严重,很多圣贤书都告诉人要戒除女色。贪淫好色不仅伤身,而且有损道德。古代很多读书人,特别是做官的人,对于“色”更是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要避免受到色欲的诱惑:第一,必须戒慎视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远离污染源,保持自己的清净心。第二,要明白贪淫好色得不偿失,特别是邪淫,危害很大。本来有功名,结果没有功名了;本来可以赚很多钱,也赚不到了;还使自己身心不安,家人蒙羞,一旦东窗事发,自己的名声受损,家人也跟着蒙羞;此外还会招致事业不顺利,身体得各种各样的疾病。不仅如此,邪淫还会触犯妄语、绮语等戒律。因为要邪淫,为了蒙蔽家人、亲属,就会说谎话、诱惑别人的话,也导致触犯其他的戒律。古人有很多方法来克除邪淫的欲望。比如说,“不净观”。古人把人体比作一个臭皮囊,外边装饰得很好,穿着绫罗绸缎,雕着花、绣着朵,还喷着香水,但实际上里边装着血、肉、屎、尿等。明白了这一点,对于事实真相就看得清楚,不容易被表象所迷惑。“五音令人耳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群书治要》中的注释说:“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也。”不良的声乐刺激,不仅会伤害人的身体,也会伤害人的心灵,让人的心很难定下来。《礼记》中说:“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先王制礼作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耳目口腹的欲望,像现在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至上,而是教导人们培养出正确的好恶观念而返回到做人的正路上来。所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夫子到一个地方,还没有问这个地方的政事办得如何,首先听它流行什么音乐,他就知道这个地方的民风如何。音乐确实可以陶冶性情,但那是德音雅乐;不好的音乐,例如靡靡之音,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还会令人放纵欲望、心灵空虚,甚至对于情感不知节制。所以古人认为,音乐要承担起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在《群书治要·吕氏春秋》中有一段话,描述了乱世之乐的特点。乱世的音乐,如果演奏木制、革制的乐器,声音就像打雷;演奏铜制、石制的乐器,声音就像霹雳;演奏丝竹歌舞音乐,就像大嚷大叫。用这样的声音来扰人精神,震动耳目,放荡性情,倒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作为音乐来演奏,绝对不可能给人带来快乐。所以,音乐越是奢华放纵,人民越是抑郁,国家就越是混乱,君主的地位就越卑微,这也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意义。所以“五音令人耳聋”,提醒人不要过分重视听觉的享乐。现在很多人喜欢摇滚乐,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没有接受圣贤教诲,很多学生喜欢蹦迪,自己也觉得很发泄,跟着去蹦迪,结果回来之后感觉身心疲惫,实际上对人的听觉伤害、身心伤害都很大。“五音令人耳聋”,也是提醒人,如果过分地放纵于听觉的享受,就听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心声,古人把这种声称为“无声之声”。如果外界很嘈杂,心声就难以听到。比如白天噪音很大的时候,屋里放着音乐就觉得声音很小;但是到半夜,非常安静的时候,同样的声音就显得很大。这说明“五音令人耳聋”,外面的声音越嘈杂,耳朵听声音也就听不清楚了。“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在这里也泛指各种味道或者调和众味而成的美味食品。“口爽”的“爽”有丧败的意思。过度重视这些美味,就会伤害到自己的味觉。比如人特别喜欢辛辣等味道重的食物,吃到最后,舌头都麻木了,味觉就不灵敏了。而一些食物的原味,比如青菜本来的清香就尝不出来了。所以人对食物的欲望越淡、口味越轻,他的味觉就越灵敏,越能吃出食物的原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是减少的意思,减少欲望,也包括食欲。《群书治要》中批注说:“爽,妄也。人嗜于五味,则口妄,言失于道。” “嗜”就是嗜好。人如果很重视、很喜欢美味的时候,贪欲会越来越重。而贪欲一增加,可能会影响人言语的态度,变得好说。留心观察会发现,往往特别喜欢吃的人,在餐桌上也特别好说,然后言多必失。总之,心动言出,贪心、欲望扰乱了清净心,心一妄动,不合礼的话,如绮语、恶口等,就都说出来了。言出心随,不合礼的话一说出口,比如你骂人,越骂越生气,心也就越妄动,使心更加起伏不定。古人说:“口为祸福之门”,与祸福荣辱事关重大。所以,务必要涵养口德,做到“非法不道,非法不言”,才能保守本心的清净。《易经》中告诉人们,观察人,可以从人的言语上来观察:“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讲话很少,时时养精蓄锐、谨言慎行的人,他的欲望少,消耗能量也比较少,所以不需要吃太多。相反,一个人心里很浮躁,表现在外面就是特别爱讲话,所以他消耗得多、吃得也就很多。
发布者:机灵小不懂
2022年12月06日
什么是因果?中国古人一直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有些人说是迷信,有些人说天道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因果呢?其实,在我个人看到,因果不需要复杂化,前面做了什么事情,有一个原因,后面对应导致产生一个结果。于是就有了因果。在孩子教育中,会有因果么?当然有,有小的因果,有大的因果,有轻易看得见的因果,也有隐形的因果。比如一个孩子脾气很大,还时不时打人,为什么如此?了解他的家庭,就会看到,原来他的父母脾气就很大,夫妻经常吵架,对孩子也经常打骂。那么,这就是简单的因果。大的因果,我们看千年旺族范仲淹家族,范仲淹自己身居高官,祖先和后代也都不乏高官厚禄者。为什么他这个家族这么兴旺,千年不衰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求见范仲淹,说:“我是苏州城里的风水先生,特来向大人您介绍一块地方。范仲淹问:“不知在哪里,”老人说:“就是沧浪亭西边的那块荒丘。苏州城是龙穴宝地,卧龙街(现在的人民路)笔笔直直,是龙身;街上砌的石块,是龙的鳞片;北寺塔高高矗立,是龙的尾巴,那龙的头呢,就是那块荒丘。大人买下这块宝地,兴建住宅,一则可以镇住龙头,二则将来子孙会科甲不断”正在这时,苏州府开考,当地考生成绩一直很平庸。范仲淹想:成绩不好,恐怕是缺乏名儒指点有关。他不禁想起了孔子办学,决定在苏州创办一所府学,府学办在哪里好呢,范仲淹决定造在风水先生说的那块“龙头”上。范仲淹一面筹集资金,一面叫人设计,在荒丘上建造府学。动工那天,风水先生兴冲冲地来到工地上,见了范仲淹,高兴地说:“大人,是贵府动工了吧,”范仲淹道:“不,不是造私宅,是造府学。”老人听了,着急地说:“这可是一块宝地哪,造个范府私宅,您子孙可以世代兴旺呀”范仲淹道:“我一家的子孙兴旺有何用,倒不如叫大家的子孙昌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州没有像样的好学校,读书人没有深造的地方,考不中进士、状元呀。”风水先生早就读过《岳阳楼记》,钦佩范仲淹的为人。今日见到范仲淹的举动,更加钦佩他了。不到一年功夫,学校造好了,面阔七间,红柱粉墙琉璃瓦,十分宏伟。范仲淹不仅自己亲自在府学讲学,还花重金请来了社会名儒,向学生传经授道。从此,苏州地方的读书气氛越来越盛,考取进士、状元的也越来越多。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想要找一块墓地,按当时习俗,他与一名风水先生同去选墓地。风水先生指一处对他说,“此为宝地,后世当出贵人”,又指另一处说:“此为绝地,葬此地者后世子孙断绝,世代贫穷”。范仲淹听后,对手下人说:“我既知这里是绝地,又岂能让他人葬此地而绝后,并且世代贫穷呢,将我母亲葬此吧”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多数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分子。范家八百年不衰,就是积德积得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个福报大。印光大师赞叹: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中国世家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在我咨询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也看到不少的因果,父亲出轨或者嫖娼,女儿青春期叛逆沦为坐台女,多次被迫流产。母亲非常强势,夫妻关系严重不和,儿子成了同性恋。婆婆强势,婆媳水火不容,孙子成了自闭症。父亲不正当医药生意,儿子天天靠医药续命。这样类似的案例很多。这些只是偶然吗?没有那么多的偶然,现在社会,自闭症,抑郁症,同性恋,精神病等越来越多,之所以呈现爆发趋势,就是因为家庭当中,家长的教育方法,家长的心,出问题了!所以易经里告诉世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所以,教育孩子,家长要想真正教育好,家族兴旺,不仅是要学习教育方法,自己更应该身体力行,积德行善,从来影响孩子多做善事,多做利益他人的事情。关于抑郁,我之前就提到,抑郁症的人,如果能够去做一段时间公益,不需要吃药,基本上就会康复。为什么,因果平衡,做了善事,帮助别人,其实真正帮助的是自己!所以,愿每一个家长都能认识因果,看清家庭中的因果,因果不是虚幻的,都是紧密的原因和结果关系。育人先正己,心对了,孩子教育就对了!
发布者:Summer
2022年12月01日
孝亲尊师从哪里落实?「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孝敬,孝敬两个字没有了,教育的生机断掉了,文化的根没有了,这个国家民族就会灭亡。这个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三个灭掉了,中国现在也快了,差不多了。但是现在人要是能觉悟醒过来,还可以救。只剩下中国这一个,不忍心让它灭亡,我们今天一定要来救。怎么救法?把孝敬两个字做到。怎么做法?落实《弟子规》就做到了。《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有因果规律,不能不承认。今天世界出了大问题,我遇到不少专家学者、国家领导人,都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我跟他们回答很简单,世界动乱再复杂,中国人讲易,《易经》,最容易的方法就能把复杂问题解决。什么方法?教学为先,只要把教育办好,人都教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马来西亚的首相,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这第一个问题,第一次见面提出的问题,他说他很想把马来西亚治好,问我有什么方法?我对他很尊敬,为什么?他想到国家、想到人民,这很难得,他不问我别的,问这个。我告诉他,只要把教育办好,把人都教好了,你这个国家社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教育要抓什么?要抓伦理、要抓道德教育。孝亲尊师要用到生活上,你才真正有受用。用在生活上什么?孝顺一切众生,恭敬一切众生。连《礼记》里头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你看看中国圣人把孝敬用在生活上,没有不尊敬,没有轻慢一切众生,圣人做到了。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德行有五个字的赞叹,老师真正做到了温良恭俭让。你看看这种人生多美好,这种人生多快乐。这什么?他做到了,不是自己高高在上瞧不起人,那他的温良恭俭让全没有了。所以他用在生活、用在工作,一个人譬如经商做企业,他有温良恭俭让五德,哪个不喜欢他?他的员工喜欢他,他的顾客喜欢他,他的事业怎么会不发达?管用,不是不管用,这个五德是永恆不变的,是真理。所以孝敬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外交上都讲温良恭俭让,世界太平,这个世界真的就是大同世界。大同世界怎么来的?天天讲经教学,天天给大家做示范,教成的。——恭录自《传统文化如何学习》​
发布者:Summer
2022年12月01日
卷首语:古人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汇拢各方精华,汲取古今营养,如春风化雨,哺育着华夏儿女。沉醉于传统文化吧!晨曦初照,独倚栏杆,一杯清茶洗濯古今事;渔舟唱晚,眠卧轩窗,双目清明笑谈日月情。沉醉于传统文化吧,听香读画,吃墨看茶,重塑灵魂,安宁身心。汲取传统文化营养,重塑当代教育灵魂犹记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时至今日,除了中国,整个世界依然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雾霾之下。我们国家何以能快速控制住疫情?除了优越的国家制度、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全体医护人员的忘我牺牲、举国人民的积极响应配合外,我们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技术。中医、中草药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谓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瓷器、戏曲、教育、中医药、农学、史学等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寻找教育的真谛,重塑当代教育的灵魂,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当代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惑现在的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友好团结,百姓日益富足,国家日趋强盛,教育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名师辈出,名校频现,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法更是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下的教育真是轰轰烈、欣欣向荣。几千年来的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放眼世界,这样的惠民待遇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实现。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奋斗的结果,值得肯定。然而,我们的教育也面临不少问题,从而也给社会各界带来不少困惑。学生们追求功利化、盛行享乐风、缺乏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集体观念淡薄、团队意识不强、没有吃苦精神。普遍的现象是:从小娇生惯养,害怕吃苦,从不吃亏;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心灵敏感,情感脆弱;爱攀比,好面子。当然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学生们一系列普遍的问题,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诸多困惑:学生们不懂规矩,不守纪律,不爱学习,却又不敢批评,更不敢惩戒。一句话,现在的学生说不得,也教不得。到底怎么了?是时候该认真反思反思了。我想,归根结底我们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三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教什么?教育怎么教?所以我们也变的世俗,也不再坚持原则,迷失了自我,丢掉了灵魂。如此,教育怎能搞好?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持久的。对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转变的轨迹是淡化人的自然属性,强化人的社会属性,使每一个生命个体习得社会生存之道和发展之本。教育教什么?教育应该围绕人的社会属性开展两方面的工作:解决生存之道应注重知识教育,强化发展之本应重视道德教育。教育怎么教?我们常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没有错,但关键是顺序弄错了。最科学的应该是“育人和教书”。先育人,再教书。这样来搞教育,学生会很懂事,有礼貌,守纪律,爱学习,爱劳动,关爱同学,关心集体。育人在先,事半功倍。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智慧教书育人,具体该怎么做?说起来容易做着难。我们可以去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浩翰如烟的文化典籍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高超的教育智慧。我们作为当下的教育者,工作困乏时不妨读读古籍,和古人对话,从中寻找教育的突破。暑假期间,学习了几位优秀教师的做法,他们正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人,而且卓有成效,他们的成功经验,也必将点燃弘扬传统文化的火焰,引领新时代的教育。我们从《论语》中寻得修身的智慧和家国的情怀,从《弟子规》中习得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世的生存哲学,从《唐诗》《宋词》中学得中华文化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气质。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太多的教育智慧,闲暇时不妨读一读与教育有关的文化典籍:《论语》《大学》《中庸》《学记》《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等,这里面有太多有关教育的精彩论述,这些教育智慧都告诉我们,应该注重习惯养成,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品味,增强生存技能。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所有,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这样做舍本逐末,远离了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教育缺乏温情,这样的教育缺乏人性,这样的教育违背规律,这样的教育不可持续。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盲目的竞争中迷失了方向,在恐慌紧张教育氛围下,只能被动的跟随,不情愿的接受,在黑暗中煎熬。那么有一天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他不再听话,不再盲从,不再迷茫的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他叛逆,不懂事,自私,无情。叩问心灵,我们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都是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犯了盲目攀比的毛病、犯了不自信不信任的毛病。教育的未来在哪里?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寻医问药当代教育路在何方这个问题太大,回答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问题在路上,答案也该在路上寻找。也许应该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点,注重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搞好德育的同时搞好学习,对孩子的成功评价应多角度全方位而不拘泥于教学成绩。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不同滋味的体验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调整的纠错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信任充满温情的丰富情感的过程,更是一个富有挑战成就感十足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不切实际,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压力。请相信我们的孩子,因为良好的教育从信任开始。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重塑教育的灵魂,带孩子走出教育的误区,从孝道入手,从点滴开始,培养良好习惯,注重个人修为,让读书学习成为常态,让书香弥漫家庭和校园,让知识像空气一样滋养孩子的成长,让智慧像宝藏一样充满魔力吸引孩子努力寻找。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基。教育不是成长的终点,教育不应该成为孩子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多学学传统文化吧,相信有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教育智慧的保驾护航,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扬帆起航奔向精彩的远方。​
发布者:Summer
2022年12月01日